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亚美尼亚文化,是指外高加索国家亚美尼亚的文化和风俗;当地的文化涵盖很多元素,例如文学、建筑、舞蹈等,这些元素都是基于亚美尼亚的地理环境[1]:63。
亚美尼亚在1922至1936年为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一部分;1922年12月30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同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2]。自此至苏联在1991年解体,亚美尼亚文化长期受到苏联的影响[3]。除此以外,亚美尼亚文化亦受西方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感染到格鲁吉亚建筑、意大利饮食等外国文化。
苏联解体后,独立的亚美尼亚经济疲弱、腐败问题严重,社会气氛恶化,窒碍文化艺术的发展[4]。亚美尼亚共和国设有文化部,负责向公众解释和执行涉及文化的政策,当前的文化部部长为哈斯米克·波格霍相[5]。亚美尼亚政府向年青一代推广文化保育的工作得到国际亚美尼亚社群的支持[1]:59;此外,亚美尼亚境内有超过4000件不同时期的古迹,也有很多文艺作品,故有“露天博物馆”之称[6]。
亚美尼亚文学于公元401年开始[1]:65。
有证据显示亚美尼亚口头文学早于5世纪已经存在,当时亚美尼亚字母尚未被发明[7],而书面亚美尼亚文学在亚美尼亚字母被发明前尚未存在[1]:65。亚美尼亚字母面世前,当地人以外国的语言记录本土的神话故事,并把这些故事口耳相传[6]。
丹尼尔主教是最旱有意发明亚美尼亚字母的人;他创造了一个基于亚兰字母的字母系统,但这些字母不适合用来代表亚美尼亚语的语音,他的发明因此失败[8]:41。圣梅斯罗布为亚美尼亚字母的发明者,他创造了一套独一无二的字母系统;这字母系统共有36个字母,用以代表亚美尼亚语的语音,与当时任何其他字母系统均不同[9]:87。同时,圣梅斯罗布也制定了亚美尼亚语的文法和不成文的语法规则[10]:110。
五世纪时,亚美尼亚语法学家达维德发展了一套语源学理论,又废除狄俄尼索斯·特拉克斯订下的语法规则,另一名亚美尼亚语言学家莫谢斯·克尔托哈海拉则对亚美尼亚语的语音特色作研究;斯捷潘诺斯·孙涅齐是六世纪时的著名亚美尼亚语言学家,他的研究范围包括语音学和语源学[11]。
亚美尼亚文学在4世纪末年处于“黄金时期”。圣涅尔谢斯一世在公元374至383年为卡托利科斯,他大力推动教育,又增建学校和修院,后来几名当权者也致力增强国力,令亚美尼亚文风兴盛[12]:63。当时的学生到海外留学,回国后建立受基督教影响的文学派别;而黄金时期的亚美尼亚文学作品包括圣经注释和翻译作品[12]:201–202。
12至14世纪,亚美尼亚成为独立国家,而亚美尼亚文学亦因此步入“白银时期”[12]:225。涅尔谢斯·什诺尔哈利被认为是银色时期开始时最优秀的作家,他是首名撰写长篇诗歌的亚美尼亚人,并在诗歌中使用押韵的手法,著有一首关于亚美尼亚历史的叙事诗[12]:225。亚美尼亚文学在18世纪时因商人网络崛起和印刷的普及而再度复兴,但这次的文学复兴主要发生在加尔各答、维也纳、莫斯科等亚美尼亚侨民居住地,而非在现今的亚美尼亚境内[4]。
1828年,亚美尼亚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领土,大量亚美尼亚人因此移居到莫斯科等俄国城市或其他欧洲国家,令亚美尼亚语报章在外地变得普及;1860年,居土耳其的亚美尼亚人被授予行宪的权力,开始发展文学[12]:263。从此,亚美尼亚文学分为俄式和土耳其式两大派别:俄式亚美尼亚文学以第比利斯为中心,土耳其亚美尼亚人的文学中心则为君士坦丁堡和士麦那,两个派别均有语言上的特色[12]:263;西亚美尼亚文学的诞生则要归功于曾接受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领导当时的文人革新亚美尼亚语[4]。
1915年至1917年间,奥斯曼帝国对其辖境内的亚美尼亚人进行种族屠杀,不少上文所述的西亚美尼亚知识分子遭到杀害,一些亚美尼亚作家和出版业者则被逮捕;西亚美尼亚文学因此濒临消亡,但中东、北美等地的亚美尼亚侨民仍继续进行文学创作[4]。
苏联时期,亚美尼亚的文学出现了大幅度的转变,在主题、形式和思想上均与苏联文学非常相似,失去民族特色[13]:99;意识形态在亚美尼亚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席位[4]。斯大林掌权时期,文学作品的用词遭到限制,不可提及“亚美尼亚卡拉巴赫”、“亚美尼亚纳希切万”等地名[13]:102(斯大林曾批准将纳希切万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划分给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4]);不少作家在大清洗期间被捕和遭到驱逐出境[4]。他死后,亚美尼亚文学回复民族特色,但苏联对亚美尼亚文学作品的审查仍然持续[13]:104。苏联语言政策对亚美尼亚语的影响不大,虽然有俄语词汇被引入到亚美尼亚语、一些亚美尼亚家长又宁愿送子女到俄语学校求学,但亚美尼亚语仍是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官方语言[15]:123;不过,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亚美尼亚大力推广俄语教学,努力让更多当地人学习俄语,因为当时有很多亚美尼亚青年因不谙俄语而听不懂军令[16]:163。
苏联解体后,亚美尼亚政府决心让亚美尼亚语重新普及,又严防亚美尼亚语受到外国语文影响,丧失本土特色,因此保留具争议性的亚美尼亚语文法[17]:122–123。截至21世纪初,全球约有670万人操亚美尼亚语,其中约340万人居于亚美尼亚,其余人口则居于格鲁吉亚、俄罗斯、伊朗等地[18]。至今,亚美尼亚语和文学仍然是亚美尼亚文化的重要一环[4];当代的亚美尼亚作家包括诗人彼得·巴拉希扬、小说家维肯·别尔别良等[19]。
用于书写或印刷亚美尼亚语的字体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目前是当地文物遗产之一;不少传统字体在印刷字型的出现后遭到弃用,故电子化字体是当地人保存字体的重要方法[20]。亚美尼亚设有专责保存字体的部门,负责把旧有的印刷字体电子化和分类,也会开发新的电脑字型[20]。
中世纪的亚美尼亚并非一个统一国家,而是由不同的独立王国构成,这些王国之间常有纠纷,应对外族的政策也大相径庭;因此,当时的亚美尼亚没有统一的绘画风格,并出现了不同的独特画风[21]:52。17世纪时,被流放到伊朗的亚美尼亚人富裕起来;他们开始创作湿壁画,把自己的画风带到东亚美尼亚,又将西方世界和波斯的绘画艺术与亚美尼亚传统艺术结合起来[22]:189。
西方的油画艺术在18世纪传入亚美尼亚,当时的著名画家包括伊凡·康斯坦丁诺维奇·艾瓦佐夫斯基、马尔季罗斯·萨良和哈科布·科焦扬等[23]:770;亚美尼亚的绘画艺术在19世纪开始兴盛,而20世纪的亚美尼亚画作更是影响到美国纽约的年轻艺术家[1]:64。
手抄本被认为是亚美尼亚重要的文化遗产,但目前最少已有3万份知名的亚美尼亚手抄本因走私而流出境外[24]。亚美尼亚手抄本可追溯至9世纪[8]:42,而首份被图书馆收录的是一份歌咏集,在1663年成为伊斯坦布尔一所图书馆的馆藏[25]。亚美尼亚手抄本的题材包括宗教和世俗,其中与宗教有关的手抄本包括福音书、宗教诗歌、祷文集、圣人传记[25],也有些是记载圣经正典没有收录的文献,如《亚当书》、《摩西史》、《先知之死》等[8]:42;与世俗生活有关的手抄本则以法典、天文、地理等为题材,亦有论文和小说[25]。泥金装饰手抄本被亚美尼亚教会用作敬奉圣人;15世纪时,亚美尼亚艺术家发展出泥金装饰手抄本戏剧性的叙事风格[26]。
高加索地区被认为是地毯的起源地,而地毯在今天的亚美尼亚仍然流行,可以在不少亚美尼亚市集购买到;同时,制作地毯的工艺被应用于生产家居用品和服饰[1]:65。由于亚美尼亚的冬季颇为寒冷,因此地毯在亚美尼亚很普及;一般的亚美尼亚地毯为编织品,主要采用黑、红、棕之类的深色[22]:95。亚美尼亚的手工艺品也包括珠宝和宝石,这些工艺品的设计感染到其他地区的珠宝设计业者[1]:64;亚美尼亚人曾用狮子头装饰手镯,并用石珠子造项链[27]:33。
在基督教尚未被传入亚美尼亚时,雕塑主要是用于制作神庙的神像,以金、银、青铜、木材或石材制成[28]:100;乌拉尔图时代的亚美尼亚人已懂得在石材上雕刻,作品可以是独立的艺术品,也可用作装饰的建筑物[29]。
亚美尼亚雕塑本质上是一种基督教艺术[28]:100。基督教传入后,雕塑主要用于装饰建筑物,后期亦有用于制作圣像、圣经故事场景;当时的亚美尼亚亦有槌子、铲子等象征建设教堂工人的雕塑,人物和动物雕塑也常被用于美化市容[28]:100。一些异教神像遭到投掷、锤打、切割等形式的毁坏,但亦有少数的神像得以保留下来[28]:100。木雕和象牙雕刻在亚美尼亚较为罕见,当地最重要的象牙雕刻作品是刻于公元6世纪、从拜占庭进口的埃奇米阿津福音[29];亚美尼亚最古老的木雕,是塞凡修道院的柱顶雕刻[29]。
目前,亚美尼亚国内有索谢·迈里格[30]:120、列宁[30]:45等历史人物的雕像,几乎全国各地的村落和城镇也有大大小小的雕刻品[1]:64。
亚美尼亚早期的建筑风格受到古罗马和拜占庭风格影响,与现代叙利亚北部的建筑风格相似。亚美尼亚建筑并非完全模仿外地;亚美尼亚人坚持新的建筑物依照当地教堂的风格来建成,即使后来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亚美尼亚人仍只是把伊斯兰建筑的风格融入到当地建筑中,没有放弃自身的传统[22]:93。亚美尼亚早期的教堂用厚重的石材作墙壁,并用砂浆黏合;当地的建筑没有叙利亚房屋的木材屋顶,也不会使用罗马和拜占庭建筑物常见的砖块[31]。亚美尼亚的建筑风格影响到格鲁吉亚建筑,因此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的教堂有点相似,但两者亦有明显的差异,不易混淆[22]:93。
亚美尼亚的教堂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亚美尼亚教堂的内部会使用相互交叉的拱(而非支柱)来支撑建筑物;早期的亚美尼亚教堂使用石材作拱门,现代兴建的教堂则会采用钢材[32]。其次,亚美尼亚教堂的圆顶为锥形[32]。建于4世纪初、曾两度被重建的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被誉为亚美尼亚教堂建筑的“经典”[32]。
苏联时期,亚美尼亚出现了新的建筑风格,苏联建筑师在埃里温增建了喷水池、广场、雕像等能彰显苏联光荣和伟大的建筑[33]:53;此外,苏联政府拆除了亚美尼亚的一些老建筑,并兴建了共和国广场等以石灰华建成的建筑物[23]:770。苏联解体后,亚美尼亚呈现了混合的建筑风格,当地既有古旧的石屋,也有苏联时期的建设和新建的摩天大楼[33]:53。在亚美尼亚,使用石灰华来兴修楼房主要是为了抵御地震;这种做法在古代的亚美尼亚已经存在,现在更成为了建筑物的标准[31]。
在19世纪,亚美尼亚摄影业在君士坦丁堡最为兴盛,大量影楼在当地开张,而当时的亚美尼亚摄影作品显示出亚美尼亚人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34]。苏联时期,亚美尼亚摄影师主要负责向外界展示苏维埃亚美尼亚的成就,因此这时期的亚美尼亚摄影作品大多关于经济活动,并需接受政府当局的审查[35]:18;苏联解体后的亚美尼亚摄影师改为拍摄当地的文化遗产,他们会在摄影作品中把人造的古迹和文物联系到自然环境[22]:194。
音乐是亚美尼亚文化重要的一部分[1]:66。有考古学证据显示,亚美尼亚人早于公元前2000年已会使用小型的钟;基督教传入亚美尼亚前,亚美尼亚人会使用管乐器和鼓来演奏典礼上的音乐[23]:771。亚美尼亚人在4世纪时开始发展教堂音乐,5世纪时则出现具特色的歌咏;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侵略并并吞亚美尼亚,令当时的亚美尼亚音乐有着哀伤的情感,以回忆过去为题的音乐也在被流放的亚美尼亚人社群中流行起来[23]:771。音乐是亚美尼亚人遭受外族统治时保留民族象征的重要方式;19世纪时,俄罗斯开始统治亚美尼亚,并在东亚美尼亚引入西方的古典音乐,但亚美尼亚作曲家的创作仍旧具民族特色[23]:77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美尼亚作曲家科米塔斯创作了很多宗教音乐,亦曾收集、研究亚美尼亚各地的民歌;他又把复音音乐和西方的作曲手法引进了亚美尼亚[36]:333。
苏联解体后,亚美尼亚的音乐产业因政府资助减少而面临因难[30]:41;目前,亚美尼亚政府施行一些关于音乐艺术的国家政策,目标包括把亚美尼亚音乐引进到国际社会、保障年轻音乐家有竞争力、提供音乐教育、鼓励音乐家参与国际赛事等[37]。现在的亚美尼亚既保留传统的音乐文化,也兴起了新式的音乐风格[1]:66;传统的亚美尼亚民歌一般是以独特的乐器演奏出来,当代亚美尼亚音乐的风格则主要是爵士乐和流行音乐[6]。亚美尼亚管弦乐团是当地的一个世界级乐团,在埃里温歌剧院表演[1]:66;此外,亚美尼亚的埃里温国立科米塔斯音乐学院则培育了不少音乐家[6]。
亚美尼亚舞蹈是近东地区最古老、最丰富多变的舞蹈;在公元前3至5千年,亚美尼亚的高地有纪录舞蹈场面的岩画,而画中的舞蹈大多有乐器伴奏[1]:65。亚美尼亚舞蹈可分为传统舞蹈和古典芭蕾两类:传统舞蹈中的女舞者大多身穿华丽的服装,这些服装通常是基于中世纪宫廷服或农业服装,而古典芭蕾则是受到俄国学校的影响[38]:37。目前,许多亚美尼亚舞者会到西欧或北美发展事业,令埃里温的舞蹈人才有所减少[38]:37;亚美尼亚传统舞蹈在当地不怎么流行,多数在各类庆典中出现,但一些亚美尼亚侨民仍然懂跳传统舞蹈[36]:333。
苏联时期,亚美尼亚戏剧要负责宣传国家的意识形态,当时亦有亚美尼亚剧团受邀到莫斯科表演[39]:314;现在的亚美尼亚政府正推行一些关於戏剧艺术的国家政策,如拨款支持、改善表演场所、鼓励剧团参加国际戏剧节等[40]。
首出亚美尼亚纪录片《苏维埃亚美尼亚》摄于1924年,讲述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工业和农业上的成就、以及一些重大事件;首出亚美尼亚故事片和喜剧电影则分别为《荣誉》和《绍尔和绍尔绍尔》[41]。
苏联时期,亚美尼亚埃里温设有一所电影制片厂,名为阿尔缅基诺;截至1934年,阿尔缅基诺合共已制作154部政治宣传电影[16]:38。苏联解体后,亚美尼亚政府推行了一些促进电影艺术的国家政策,如引入电影业的竞争机制、发展低预算的电影制作、与外国电影业合作、开设电影学院等;同时,政府支持埃里温国际电影节等受到国际认可的亚美尼亚影展[42]。亚美尼亚电影业的发展受到经济危机和法制不完善等问题阻碍,但亚美尼亚新一代的制作人能够适应这些情况,无须过分依赖政府的援助;1990年代起,亚美尼亚制作人会自资制作电影[43]。
到了21世纪,政治氛围的改善对制作亚美尼亚大屠杀纪录片有正面作用,电影《舒特拉的名单》也令亚美尼亚导演萌生用纪录片呈现大屠杀的念头;亚美尼亚导演艾汤·伊高扬曾慨叹关于亚美尼亚大屠杀的历史片不多,并因此制作英语纪录片《A级控诉》[44]:300。
亚美尼亚菜包括新鲜沙律、亚美尼亚脆饼面包等,结合了阿拉伯菜、俄国菜、希腊菜以及波斯菜的元素,亦对意大利饮食文化带来影响[45]:143;亚美尼亚菜肴的味道取决于材料的品质和新鲜程度,并大量使用水果和坚果[46]。亚美尼亚的地理环境便于饲养羊只,因此亚美尼亚人喜爱吃羊肉;亚美尼亚人喝酒的传统习惯是以牛角盛酒,进餐时则会用手抓饭[47]。
亚美尼亚人的日常饮食以面食为主,早餐大多是一杯咖啡及一块涂上果酱的面包,而居于农村的亚美尼亚人喜欢以山区特产的乳酪作为早餐;午餐分量较少,晚餐的前菜包含蔬菜、奶酪、香肠切片、沙律、面包材料,第一道菜一般为汤,主菜则可能是肉类或鱼类(或两者皆有)[48]。传统的亚美尼亚式晚餐必定有水果及甜品,再加上咖啡和甜点[48]。
足球和国际象棋均是亚美尼亚最普及的体育运动[49]。亚美尼亚在国际足球赛事中很是活跃,并在不同的足球组织取得会员资格[49];国际象棋是亚美尼亚的传统竞技[49],截至2013年9月,亚美尼亚在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中排行第四[50]:55。摔跤和举重是亚美尼亚在奥运会的强项[49];亚美尼亚在1996年首次以独立国家身份参与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截至2010年,亚美尼亚合共在奥运会取得1面金牌、1面银牌和7面铜牌[51]:35。
苏联时期,不同类别的体育运动均得到发展,亚美尼亚人投放在体育上的时间愈来愈多[52]:88;苏联解体后,亚美尼亚的体育设施虽然正在增加,但仍然不足[50]:125。亚美尼亚政府推行不同的政策(如举办年度运动会),以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并设有直接向政府内阁负责的“国家体育文化及运动委员会”;2001年中,亚美尼亚开始实施《体育文化法》,制定国家体育政策的基本原则,并规管政府或非政府的体育组织[53]:31。
公元1世纪时,使徒巴多罗买和犹达·达陡把基督教传到亚美尼亚[54]。后来,使徒格列高利用神迹治愈了亚美尼亚阿萨希德王朝国王梯里达底三世的不治之症,并使他成为基督徒[54];梯里达底三世在公元301年奉基督教为官方宗教,并建立亚美尼亚教会[55],亚美尼亚因此成为首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56]。公元451年,波斯人对亚美尼亚人发动战争,企图消灭基督教,亚美尼亚主教因此拒绝出席于安那托利亚举行的迦克墩公会议;公元553至555年,亚美尼亚主教拒绝执行迦克墩公会议所确立的法令,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因此分裂为罗马教会和拜占庭教会(即亚美尼亚礼天主教会与亚美尼亚使徒教会)[56]。今天,这两大派别在基督论上的差异几乎全部已透过协议解决,两派的传统礼仪实质上亦相同[56]。
苏联时期,亚美尼亚的宗教活动受到限制:政府禁止组织18岁以下人士到教堂研习宗教,全国教堂被收归国有,教会部分权力也被剥夺[16]:92。
根据亚美尼亚官方的统计数据,77%的亚美尼亚人口信奉亚美尼亚使徒教会,14%人口不信奉任何宗教,其余9%的人口则信奉天主教、浸信宗、摩门教、犹太教、巴哈伊信仰等其他宗教;亚美尼亚的注册宗教组织包括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天主教会、东正教会、聂斯脱里教教会、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犹太教社群、异教社群、2个琐罗亚斯德教组织、4个新教教会、、伊斯兰教以及6个新兴宗教组织[57]:58。
传统的亚美尼亚服装文化受当地极端、多变的气候影响,人民的衣饰与库尔德人和伊朗人的相似,衣服的物料多在本地生产;不论是在东部还是西部的服装文化相似,亚美尼亚男士一般会穿着衬衣和长裤,妇女常穿长裙,居于市区的亚美尼亚妇女则比较喜欢欧式的刺绣[27]:31, 34–37。东、西部亚美尼亚人穿的帽子却不尽相同:东部亚美尼亚人通常会戴上毛皮造的帽子,西部亚美尼亚人所戴的帽子则是纺织或编织而成[58]。
亚美尼亚落入伊斯兰教统治者的手上时,当地人民被迫穿上指定色彩的鞋子;此外,过去的亚美尼亚人曾用金属大头针固定身上的衣服[27]:33。亚美尼亚的企业家在19世纪开始生产丝绸,有人更派遣自己的儿子到巴黎学习使用丝绸的技巧[27]:31, 35。传统的亚美尼亚服装色彩缤纷,形态也较为多变[58]。
在亚美尼亚,很多桌布、内裤等纺织品都带有具当地特色的针绣花边,图案主要是花朵等植物;到了今天,针绣花边在亚美尼亚仍然是一门备受欣赏的艺术,并继续传承下去[27]:3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