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九龙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九龙关(英语:Kowloon Customs),俗称“新关”或“洋关”,在清末时期设立于香港九龙边界的海关。九龙关属当时的中国粤海关属下之分关,由洋人管理,职责是征收鸦片关税和厘金,以及监察船只的海上活动和走私活动。[1][2]
历史
1853年,上海发生太平天国和反清复明起义,民众捣毁了清政府在上海设立的常关(上海江海关),外国商人因而成立由洋人管理的中国海关,自行收集税款再移交清政府。之后新关最初在上海的江海关成立。由于新关使用现代管理方式及廉洁的作风,税收成效十分明显。因此,清政府各通商口岸相继成立新关,逐步取替常关,继续由洋人管理。
1860年,九龙半岛根据《北京条约》割让给英国。1868年,两广总督瑞麟宣布在九龙边界东西两面以及澳门设立六处厘卡,向运送鸦片的木船征收厘金,同时派出缉私船到港澳附近海面巡逻缉私。清政府为免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干预,命瑞麟于1871年6月,在广东海面设常关税卡并与厘卡合并,开始征收鸦片税厘。设在香港外围的税厂有四处,包括汲水门、九龙城、佛头洲和长洲。其后一些香港商人表示清政府的海上缉私活动令他们利益受损,因而多次要求港府反对有关措施。历任港督曾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都未能实现,广东常关在香港四周海面的缉私征税仍得以维持多年。[3]
1885年,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同意,对运入中国之鸦片,每箱征收税厘一百一十两;翌年,中英《管理香港洋药事宜章程》规定,总税务司海关可在九龙中国境内,另设海关,俗称“洋关”,接管汲水门、九龙城、佛头洲,及长洲四关厂,及所属各厘金局站卡。1887年3月15日,英人摩根(T.A. Morgan)首任九龙关税务司,4月2日九龙关建立,总关设于香港维多利亚城皇后大道中十六号至十八号银行大厦二楼。九龙关自创立后,摩根立即改组原有之关厂及厘金局站卡:汲水门关厂下设荃湾、朱谷湾、深水埗分厂;九龙城关厂下设沙田分厂,佛头洲及长洲关厂如旧。[2]
1890年,英人柏卓安(J. Mcleavy Brown)继任九龙关税务司,为制止陆上边境之鸦片走私活动,除增加关勇及建造新关厂外,并于边境建筑栅篱,中开通道供商旅出入,以关勇日夜巡逻。1891年,汲水门、九龙城,及佛头洲新关厂建成启用,边境栅栏工程亦告完成。1895年,深水埗关厂建成,该厂为鸦片查验、征税、分装打包,及贴海关印花之所。[2]
Remove ads
1898年,中英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翌年,九龙半岛以北的新界地域于4月间移交英方,九龙城及深水埗两关厂随即关闭;10月,汲水门、长洲,及佛头洲关厂关闭,新关厂改设内地:九龙关改称“九龙新关”;大铲及伶仃关厂取代汲水门关厂;沙鱼涌及三门关厂取代佛头洲关厂;长洲关厂则由东澳关厂取代,归拱北关管辖[4]。时各新建关厂均为草栅,甚为简陋。[2]
1900年,深圳河税收关厂建立,沿边之溪涌、沙鱼涌、叠福、下沙、盐田、沙头角、龙津墟、车公庙,及赤湾等缉私关厂,因建立仓促,故皆只得借用公房、庙宇,或租用民房办公。1903年,边境各关厂进行调整:大铲、伶仃、深圳河、三门为税收关厂;桂庙、沙头、龙津墟、罗坊、盐田、溪涌、南澳、叠福,为缉私关厂;沙头角、沙鱼涌为税收兼缉私关厂。1907年,九龙关迁入渣打路约克大厦三楼;赤湾、桂庙、沙头、龙津墟、深圳河、罗坊、沙头角、盐田、溪涌、沙鱼涌、叠福、下沙、南澳等厂皆调整为缉私关厂;新安县边界乡彭城盐埠加设税收分厂,属大铲税厂管辖。翌年,深圳河、三门、南澳新关厂建成启用。1909年,大铲关厂从大铲岛迁趸船上办公;翌年,原设溪涌之缉私总部亦迁至盐田关厂。[2]
Remove ads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1月初广东省宣布独立,九龙关边境关厂划分三区:深圳湾沿岸各关厂为西区,总部设在桂庙;大鹏湾沿岸各关厂为东区,盐田为总部;陆上边境各关厂为中区,总部设于深圳;由总关直辖。1912年2月14日,九龙关辖下之关厂、分卡,及关艇,均改悬挂中华民国五色国旗,其组织体制遂转依新政府指示。[2]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九龙关,将其总部机构由香港撤回深圳,并于1950年将“九龙关”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九龙海关”。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后,“九龙海关”更名为“深圳海关”。[5]
英占新界前的九龙关厂位置

九龙关一般会设立在近海的位置,以便监察船只的海上活动和走私活动,有多个关厂,在英国占领新界前,包括以下地点:
九龙关设立时通常在旁立有“九龙关地界”碑石,以列明关厂的位置。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