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之UC-23号艇(德语:SM UC 23[注 1])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一艘UC-II型近岸布雷潜艇或称U型潜艇。它由汉堡的布洛姆与福斯船厂承建,于1916年2月29日新船下水,至同年7月17日交付使用。其全长49.35米,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别为417吨和493吨,艇载武器则包括三具鱼雷发射管、六具水雷滑射槽以及一门88毫米口径甲板炮。UC-23号入役后曾被部署至驻奥斯曼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半区舰队,并参与了地中海潜艇战。通过其十七次巡逻,共直接或间接击沉46艘协约国或中立国舰船,容积总吨累计为41841吨。随着奥斯曼帝国覆灭,UC-23号于1918年11月25日在塞瓦斯托波尔正式投降,后移交法国,至1921年8月在比塞大拆解报废。
历史 | |
---|---|
德意志帝国 | |
舰名 | UC-23号 |
下订日 | 1915年8月29日[1] |
建造者 | 汉堡布洛姆与福斯船厂[2] |
船厂编号 | 273 |
下水日期 | 1916年2月29日 |
入役日期 | 1916年7月17日 |
结局 | 1918年11月25日在塞瓦斯托波尔投降,后拆解报废 |
技术数据[3] | |
船级 | UC级潜艇 |
船型 | UC-II型(近岸布雷潜艇) |
排水量 |
|
船长 |
|
型宽 |
|
吃水 | 3.68米 |
动力输出 |
|
动力来源 | |
船速 |
|
续航力 |
|
潜航深度 | 50米 |
乘员 | 3名军官、23名水兵 |
武器装备 |
|
注释 | 潜没时间35秒 |
服役记录 | |
所属 |
|
指挥官 | |
参与行动 | 17次巡逻 |
战绩 |
|
设计
1915年秋天,由于中立国美国的干预,U型潜艇战几乎陷入停顿,导致德国广泛开展《国际法》所允许的水雷战,从而使布雷潜艇的需求量相应增加。德意志帝国海军潜艇监察局(Inspektion des U-Bootwesens)的开发部门留意到了这一点,遂以UB-II型为基础,按照兼顾布雷效率和生产速度的要求,以41号工程的名义设计了UC-II型潜艇。为了弥补前型UC-I型的缺陷,UC-II型艇不仅更大,而且采用双轴推进系统。然而,与前型最主要的区别在于,UC-II型艇重新运用了双壳体结构。但它并非纯粹的双体潜艇,而是一种中间过渡型;因为外层没有封闭耐压壳体,而是作为鞍形水柜附在上方。[7]
UC-23号是64艘UC-II型方案的其中一艘。这个亚型的艇体结构与UB-II型类似,但体积更大,全长为49.35米,并有3.06米的吃水深度;由于不再考虑铁路运输的装载限界,舷宽也得以增至5.22米。其水上和水下排水量分别为417吨和493吨。艇只采用两台猛狮六缸四冲程500匹公制马力(370千瓦特)柴油机用于水面运行,以及两台460匹公制马力(340千瓦特)的BBC电动发电机用于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11.6节(21.5千米每小时),水下7节(13千米每小时);能够在水面以7节(13千米每小时)航速续航9,430海里(17,460千米),或以4节(7.4千米每小时)连续在水下航行55海里(102千米)而无需充电。其潜没需时约为35秒,能够在50米的深度下运作。[3]
作为布雷潜艇,UC-23号改将六具布雷滑射槽安装在艇体前部,每具储存井内的水雷数量增至3枚,即合共18枚UC200型水雷。布雷时只需将存储井底部的盖板打开,水雷便可凭借自身重量滑入水中。[8]随着滑射槽长度增加,艇体艏楼的上层建筑被抬高,上层建筑与司令塔之间的凹陷处布置了一门88毫米30倍径速射炮作为甲板炮。但由于位置相对较低,火炮甲板在恶劣海况下很容易被涌浪淹没。此外,UC-23号还装备有三具500毫米鱼雷发射管,这极大提升了潜艇的攻击能力。其中艇艏两具外置在两侧、艇艉一具则为内置式,并可搭载合共7枚G6型鱼雷。其标准船员编制为3名军官及23名水兵。[3]
历史
UC-23号是汉堡布洛姆与福斯船厂承建的首批(UC-16至UC-24号)UC-II型潜艇的八号艇,由国家海军办公室于1915年8月29日订购,建造编号为273。它于1916年2月29日新船下水,至同年7月17日交付使用。[1]7月28日,UC-23号在前UC-13号艇长、海军中尉约翰内斯·基希纳的指挥下正式入役,随即在基尔展开海试。[4]完成海试后,该艇于1916年9月21日从黑尔戈兰岛出发前往地中海,至12月6抵达奥斯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并加入驻当地的君士坦丁堡半区舰队。[9][1]
在近两年的君士坦丁堡役期中,UC-23号参与了爱琴海及地中海潜艇战,曾分别于苏达湾、塞尔迈湾、斯特里蒙湾、哈隆内索斯以及特里凯里岛等海域完成十七次巡逻,合共击沉协约国或中立国的41艘商船和5艘辅助军舰,容积总吨累计为41841吨。[9][10]其中,体积最大的受害者是注册吨位为14317吨的英国客轮明尼瓦斯卡号;它于1916年11月29日从亚历山大港驶往马耳他途中,在距克里特的登特罗角东南约1.5海里(2.8千米)处撞上UC-23号于五天前布设的水雷而沉没,成为一战期间遭U型潜艇击沉的最大型船舶之一。[11][12]1918年3月至6月,UC-23号转往黑海巡航,期间曾将一名特工送往叶夫帕托里亚附近(4月10日),并在该海域缴获了3艘隶属俄罗斯帝国海军的舰船作为战利品。[10][13]
1918年10月30日签署的《穆兹罗斯停战协定》结束了奥斯曼帝国的战事,仍驻扎在君士坦丁堡的UC-23号遂撤退至塞瓦斯托波尔。[14]在那里,它受到德占黑海港口总司令、海军中将阿尔贝特·霍普曼的直接指挥。[13]UC-23号于11月14日退役,至当月25日与另外三艘同属君士坦丁堡半区舰队的幸存潜艇共同缴械投降。[15][注 2]该艇其后移交法国,至1921年8月在比塞大拆解报废。[17]
袭击历史摘要
日期 | 船名 | 船籍 | 吨位 | 结局[10] |
---|---|---|---|---|
1916年11月29日 | 明尼瓦斯卡号 | 英国 | 14317 | 击沉 |
1916年12月31日 | 维纳斯号 | 法国海军 | 281 | 击沉 |
1917年2月21日 | 艾伯塔公主号 | 英国皇家海军 | 1586 | 击沉 |
1917年6月10日 | 克列奥帕特拉号 | 希腊 | 160 | 击沉 |
1917年6月13日 | 阿基奥斯·尼古劳斯号 | 希腊 | 120 | 击沉 |
1917年6月14日 | 新西兰运输号 | 英国 | 4481 | 击沉 |
1917年6月18日 | 潘诺米迪斯号 | 希腊 | 11 | 击沉 |
1917年6月18日 | 剑旗鱼 | 希腊 | 483 | 击沉 |
1917年6月19日 | 雅各布斯号 | 希腊 | 304 | 击沉 |
1917年6月19日 | 玛利亚号 | 希腊 | 35 | 击沉 |
1917年6月19日 | 拉西亚乔斯号 | 希腊 | 30 | 击沉 |
1917年8月2日 | 白鼬皮号 | 英国皇家海军 | 1777 | 击沉 |
1917年9月6日 | 海尔吉安号 | 英国皇家海军 | 220 | 击沉 |
1917年9月7日 | 确实号 | 英国皇家海军 | 225 | 击沉 |
1917年9月21日 | 圣尼古拉号 | 意大利王国 | 159 | 击沉 |
1917年9月21日 | 斯皮里宗号 | 希腊 | 128 | 击沉 |
1917年9月23日 | 尼古劳斯号 | 希腊 | 104 | 击沉 |
1918年1月19日 | 特罗卡斯号 | 英国 | 4129 | 击沉 |
1918年1月22日 | 福音号 | 希腊 | 21 | 击沉 |
1918年1月23日 | 柏克馆号 | 英国 | 4541 | 击沉 |
1918年1月24日 | 阿吉亚·阿雷内号 | 希腊 | 16 | 击沉 |
1918年1月24日 | 阿基奥斯·约翰内斯号 | 希腊 | 14 | 击沉 |
1918年2月20日 | 圣尼古劳斯号 | 希腊 | 18 | 击沉 |
1918年2月20日 | 玛利亚·阿齐斯号 | 希腊 | 13 | 击沉 |
1918年2月20日 | 塔克西·阿奇斯号 | 希腊 | 3 | 击沉 |
1918年2月23日 | 阿斯帕西娅号 | 希腊 | 105 | 击沉 |
1918年2月28日 | 圣特里亚斯特号 | 希腊 | 22 | 击沉 |
1918年4月11日 | 特鲁德号 | 俄罗斯帝国海军 | 610 | 缴作战利品 |
1918年4月14日 | 未具名驳船 | 俄罗斯帝国 | 100 | 击沉 |
1918年4月14日 | 哈萨克号 | 俄罗斯帝国海军 | 622 | 缴作战利品 |
1918年4月14日 | 奥尔加号 | 俄罗斯帝国海军 | 327 | 缴作战利品 |
1918年4月15日 | 罗斯托夫号 | 俄罗斯帝国海军 | 1280 | 击沉 |
1918年10月3日 | 布拉西奥斯号 | 希腊 | 181 | 击沉 |
1918年10月3日 | 福音号 | 希腊 | 35 | 击伤 |
1918年10月5日 | 圣马可号 | 希腊 | 45 | 击沉 |
1918年10月5日 | 玛利亚号 | 西班牙 | 2159 | 击沉 |
1918年10月5日 | 马里戈号 | 希腊 | 48 | 击沉 |
1918年10月5日 | 雷文塔松号 | 英国 | 4050 | 击沉 |
1918年10月13日 | 阿吉翁·斯皮里宗号 | 希腊 | 21 | 击沉 |
1918年10月13日 | 阿基奥斯·乔治斯号 | 希腊 | 130 | 击沉 |
1918年10月13日 | 比奥莱塔号 | 希腊 | 99 | 击沉 |
1918年10月13日 | 福音号 | 希腊 | 41 | 击沉 |
1918年10月13日 | 福音者号 | 希腊 | 121 | 击沉 |
1918年10月13日 | 格拉罗斯号 | 希腊 | 43 | 击沉 |
1918年10月13日 | 伊菲革涅亚号 | 希腊 | 75 | 击沉 |
1918年10月13日 | 帕纳贾号 | 希腊 | 26 | 击沉 |
1918年10月13日 | 乌剌尼亚号 | 希腊 | 23 | 击沉 |
1918年10月15日 | 福音号 | 希腊 | 24 | 击沉 |
1918年10月15日 | 乔治斯号 | 希腊 | 29 | 击沉 |
1918年10月15日 | 玛利亚号 | 希腊 | 43 | 击沉 |
注释
脚注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