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4年克里米亚归属公投是俄军进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后,俄占当局单方面于2014年3月16日举行的一场公投。该公投决定是否从乌克兰独立,并且加入俄罗斯联邦[3]。参与者包含来自整个克里米亚半岛,包括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的选民。在公投开始前的2014年3月14日乌克兰宪法法院裁定公投违宪。[4][5]就在同一天,被俄国占领军控制的[6]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最高拉达和塞瓦斯托波尔市议会就公投做出最后决定[7]。俄国方面宣称16日的投票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约97%)选民赞成脱乌入俄之动议。3月17日由俄罗斯控制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俄占当局宣布认可这项公民投票结果[8][9]。
| ||
2014年克里米亚归属公投 | ||
投票制度 | 简单多数决 | |
---|---|---|
网站 | referendum2014.ru[1] | |
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 | ||
塞瓦斯托波尔市 | ||
2014年3月17日,克里米亚俄占当局宣称依据其操控的公投结果宣布克里米亚共和国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与塞瓦斯托波尔市一起脱离乌克兰。同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承认克里米亚共和国成为一个独立和主权国家。与此同时,克里米亚议会准备从速[10][11][12]起草国际条约加入俄罗斯联邦[13]。3月18日,俄罗斯签署条约接收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并于21日将它们作为联邦主体编入克里米亚联邦管区。
除乌克兰以外,该公投及其后的独立、合并均被国际社会视为非法,除俄罗斯本身以外全球并无任何一个国家承认此公投及克里米亚的主权变动。而俄罗斯及克里米亚政府[14]则指责时任乌克兰政府是非法政变产生的叛乱组织,拒绝承认其合法性并称其无权就公投发表任何意见。
1700年,俄罗斯帝国在第二次俄土战争中获胜并强迫奥斯曼帝国承认克里米亚独立,随后又趁克里米亚汗国内乱之机派兵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今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并于1783年正式将之吞并。
乌苏战争期间,苏俄于1918年初占领克里米亚,建立塔夫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18年4月,德意志帝国、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和克里米亚人民共和国联军在克里米亚发起军事行动,击败当地的布尔什维克势力。此后,克里米亚相继遭德国建立的傀儡政权,卡拉伊姆人政权,俄国白军和布尔什维克占领。
苏联成立后,在克里米亚半岛建立了一个自治共和国,即克里米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隶属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管辖。
俄国统治期间,在克里米亚进行了广泛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政策。这也使得克里米亚成为如今乌克兰唯一一个俄族人口高于乌克兰族的地区。1944年,克里米亚鞑靼人全体被流放至中亚与西伯利亚一带,史称克里米亚鞑靼人强制流放。
1955年,时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的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以纪念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名义,因应修建北克里米亚运河等原因,将克里米亚州划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划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91年苏联解体,恢复自治共和国地位的克里米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和乌克兰其他各州一样在乌克兰独立公投中以过半数支持从苏联独立,成为乌克兰的一个自治共和国。1992年2月26日,克里米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宣布更改国号为克里米亚共和国。1992年5月5日,亲俄势力策动克里米亚共和国颁布与《乌克兰共和国宪法》相冲突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宪法》[15],并宣布“有条件独立”[16],但由于基辅的反对,因而从未举行全民公投。6月,乌克兰政府和克里米亚政府达成协议,克里米亚共和国保留高度自治权利,但仍属于乌克兰的一部分。[17]
1992年12月17日,乌克兰在克里米亚设立总统代表办公室。由于驻克里米亚总统代表办公室的设立,次年一月引发游行示威,发起者包括俄罗斯救国阵线塞瓦斯托波尔分部和俄罗斯人民大会。[18]
1993年,由于塞瓦斯托波尔作为黑海舰队总部的战略意义,且俄乌两国对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所有权仍有争议,故俄罗斯最高苏维埃提出要求吞并塞瓦斯托波尔[19]4月,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又提议支持克里米亚独立公投,并接纳克里米亚共和国作为独立实体加入独联体。但该提议后被撤回。
1994年,乌克兰向刚刚当选的亲俄的克里米亚共和国总统尤里·梅什科夫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克里米亚限期一个月内与乌克兰协调法律。并且由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乌克兰对苏联黑海舰队和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的所有权之争,局势进一步升级,战争一触即发。1993年俄罗斯宪政危机后,俄罗斯立场发生变化,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称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半岛没有领土要求。12月,俄乌两国签署《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承诺维护乌克兰的领土完整[20]。同年,克里米亚共和国正式更名为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
1997年,俄乌两国签署《俄乌友好条约》,再度重申乌克兰领土完整。同年俄乌两国签署《关于俄罗斯黑海舰队在乌克兰境内的地位和驻留条件的协定》,正式划分黑海舰队,并允许俄罗斯黑海舰队租借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
2013年末,时任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突然违背竞选承诺,拒绝和欧盟签订联系国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并试图加入俄国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此举引发了大规模的政治危机。有消息指出:亚努科维奇拒绝和欧盟签订联系国协定的举动,是在俄罗斯的授意下进行的。[21]
在试图暴力镇压示威失败后,亚努科维奇于2014年2月21日逃亡至俄罗斯并随即被乌克兰最高拉达投票罢免。俄罗斯总统普京通宵召开国安会议,与联邦安全局的一众部长商讨解救被废黜的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会议结束时普京说:“我们一定要开始设法让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22][23]亚努科维奇后自称从未支持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希望俄总统普京能让克里米亚回归乌克兰[24]。但俄罗斯不予理会,还是于2014年3月宣布将克里米亚半岛正式吞并。亚努科维奇后遭通缉,被撤销前总统头衔,并因其叛国罪名成立被缺席判处13年监禁。
2014年2月26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最高拉达(克里米亚地方议会)发生冲突[25][26][27],造成2人死亡,35人送医治疗[28]。2014年2月27日,没有徽章的俄罗斯蒙面部队占领了克里米亚最高议会[29][30],并夺下克里米亚全境的战略重地。事后,克里米亚危机的策划者、俄国特工斯特列尔科夫承认,是占领克里米亚的俄军控制了克里米亚当地议会并策划了“公投入俄”等活动[31]。
乌克兰代总统亚历山大·图奇诺夫总统宣布按照法律赋予的权力停止克里米亚议会的决定,乌克兰最高拉达将解散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会,保卫乌克兰领土[32]。但此时亲俄的克里米亚当局仍在2014年3月6日通过脱离乌克兰并重新加入俄罗斯联邦的公投提案,定于3月16日就此举行“公投”。2014年3月7日,俄罗斯联邦的国会正式通过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并重新加入俄罗斯联邦的请求[33]。
根据相关法律,克里米亚议会决定,公投问题选项数目一共有两条:
公投表格以西里尔字母书写的俄罗斯语、乌克兰语及克里米亚鞑靼语三语对照。两条问题都没有提供明确的是非作答选项,投票人只能二择其一,同时作答两条问题会被视作废票,公投表格没有提供“两者皆否”或“维持现状”的选项。根据路透社的评论,第二条选项“只会稍微拖延(克里米亚)半岛被俄罗斯控制的时间”,因为1992年的克里米亚宪法赋予当时的克里米亚议会自主选择与哪些国家建立邦交关系,而2014年公投前克里米亚议会已经表达了明确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意向。[34]
3月7日,乌克兰代总统亚历山大·图奇诺夫签署命令,中止脱乌入俄公投决议的效力。他说,牵涉到乌克兰领土独立的问题,必须全民公投才能决定。[35]
3月8日,乌克兰东部的亲俄派在顿涅茨克、哈尔科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等多座城市制造暴动,要求仿效克里米亚,就“脱乌入俄”议题进行公投[35]。亲俄派一度占领了哈尔科夫和敖德萨的地方政府大楼,但很快被乌克兰镇压。
俄罗斯宣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的投票率分别为83.1%和89.5%,俄国同时宣称公投结果显示两地均有约97%的选民赞成脱离乌克兰并加入俄罗斯的动议。俄占克里米亚当局随即宣布“脱离乌克兰独立”,并成立克里米亚共和国,数天后加入俄罗斯联邦,并被编入克里米亚联邦管区。
此公投未获得乌克兰政府的承认[36]。乌克兰当局在克里米亚公投结果发布之后随即宣布克里米亚议会的决定非法。
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当天发表联合声明,称克里米亚公投与乌克兰宪法和国际法相违背,因此此次公投是非法的,其结果将不被承认。由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也发表声明,称克里米亚公决没有“法律效力”,将不承认公决结果。[37]
截至2024年,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欧洲各国、印度和世界其它多数国家及联合国均不承认单方面的“克里米亚公投”合法性,并认为克里米亚属于乌克兰。
关于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半岛的军事占领和主权声索,目前仅获亚美尼亚、委内瑞拉、朝鲜、叙利亚等少数联合国会员国,以及南奥塞梯、阿布哈兹、德左等一些政权承认。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