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象鲸属[1](学名:Odobenocetops,发音为/ˌoʊdəbiːˈnɒsɪtɒps/)又名 海牛鲸,是一类已灭绝的古代齿鲸,为 海象鲸科(Odobenocetopsidae)下的单型属[1],生存于中新世至上新世[2][3]。海象鲸拥有 2 根獠牙,在一些化石中,其中一根会比另一根更长。
海象鲸属 | |
---|---|
雄鲸(前)与雌鲸(后)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目: | 偶蹄目 Artiodactyla |
下目: | 鲸下目 Cetacea |
小目: | 齿鲸小目 Odontoceti |
演化支: | 海豚类 Delphinida |
总科: | 海豚总科 Delphinoidea |
科: | †海象鲸科 Odobenocetopsidae Muizon, 1993 |
属: | †海象鲸属 Odobenocetops Muizon, 1993 |
模式种 | |
†Odobenocetops peruvianus | |
种 | |
|
系统发生
- 具有气囊系统,在听觉系统区有连结至翼囊的大空腔
- 额骨眼眶区域具有大而明显的眶上突
- 颅骨上鼻孔开口朝上(现存鲸豚则位于颅顶)
- 筛板退化,但其上仍保留有许多筛孔能让嗅觉神经连结至大脑的嗅球,现存鲸豚的嗅觉神经则几乎萎缩
- 肘关节愈合
海象鲸科与鼠海豚科、一角鲸科、亚加海豚科被归于同一演化支之下,该演化支起源于兰盖期(1500-1300 万年前)的太平洋,并于塞拉瓦尔期与托尔顿期(1300-700 万年前)分化[5]。
词源
海象鲸的属名 Odobenocetops 分别取自希腊文 odon(“牙齿”)、baino(“行走”)和来自拉丁文的 cetus(“鲸”)与 ops(“相似”),即“形似用牙齿行走一样的鲸”,但也指与海象(Odobenus)相似。[6]
主要特征
海象鲸是海豚总科的早期成员,比海豚更为接近一角鲸,而其獠牙是向身体的后部伸出。它们长约 2.1 米[7],重约 150-650 千克。颈部关节显示它们非常灵活,能转动头部超过 90°。加上它像海象的阔吻,显示它们是以猎食底栖生物维生,利用有力的舌头来吸啜及吃软体动物。
海象鲸的吻突宽而短,与现今鲸豚不同。鼻孔位于头颅前端,并没有像现存的鲸豚那样形成头顶上的喷气孔。上颚呈拱形,不具有牙齿。眼窝位于颅骨两侧靠近颅顶处,这点也和现存的海豚不同。秘鲁海象鲸(O. peruvianus)与细齿海象鲸(O. leptodon)最大的差异在于:细齿海象鲸的颅骨上可以观察到有前颚骨气囊的凹陷,这表示细齿海象鲸可能有额隆并拥有一定程度回声定位的能力,而秘鲁海象鲸则完全失去这项能力。
海象鲸最惊讶的发现是一头雄性的头颅骨上有一颗獠牙明显较另一颗长。右侧獠牙的长度可达1.2米(3.9英尺),然而左侧的獠牙长度却仅有25厘米(9.8英寸)[7]。由于只有唯一的雄性头颅骨被发现,这很难说所有雄性都是这样。它的獠牙很易碎,且与身体平行。这对獠牙可能是用来寻找食物,或是感觉器官。虽然它们是原始鲸鱼的近亲,但其獠牙是透过趋同演化而得到的。海象鲸的獠牙为右门齿(位于前上颌骨),而一角鲸的獠牙则为左犬齿(位于上颌骨),并非同源[8]。
大众文化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