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10月23日,张星建出生于母亲林氏位在台中州大甲郡龙井庄[2]的娘家(一说于台中市楠町[1]),并成为他父母第一个诞生的孩子;当时,母亲的家族在地方上具有声望,并有多位亲族考取秀才或医生。张星建的祖父也曾因经商致富,但在传承至他父辈时日渐衰退。[3]
十八岁时,张星建考入台湾总督府商业专门学校就读,并在预科修习完毕后入本科就读。不久,他因患病决定退学,并自此没有再继续升学。随后,他随父亲进入乳制品工厂任职。[3]
大正十五年(1926年),张星建进入千代田里太郎位在台中市的律师事务所工作。1928年,张星建改于刚成立不久的中央书局担任其营业部主任[4];此后,张星建开始在每年暑假带领书局于当地举办洋画讲习会,甚至每年举办一次以上免费公开绘画展览会。[3][1]
1931年,张星建与赖和、叶荣钟等发起设立“台湾文艺作家协会”;同时,他经常参与“中州俱乐部”所举办之文艺活动。[3][5]
1932年5月,张星建接任《南音》杂志发行人兼编辑职务。[3]
1934年,张星建与张深切、赖明弘等于台中西湖咖啡馆发起全岛文艺作家聚会,举行“第一回全台文艺大会”, 并决定成立台湾文艺联盟(简称“文联”)且亲自担任该组织之《台湾文艺》杂志的发行人兼编辑人。同年,张星建也义务协助郭雪湖筹办其在台中州立图书馆的个展,并在展前与其一同前往拜访邀请林献堂莅临观展。[3][5]
1930年代初,张星建曾参与于由陈炘与宫原武熊等人士所共同倡议成立的“大东亚共荣协会”。[3]
日治末期,张星建曾担任皇民奉公会台中州支部奉公委员及台中州地主增产协力会委员;同时,他也与陈炘、颜春福、杨逵等于台中组成“台中艺能奉公会”,演出台语舞台剧《怒吼吧!中国》,又兼任《台湾文学》杂志编辑委员。[3]
战后初期,张星建曾加入台中地区欢迎国民政府筹备会并担任常任委员,负责“庶务”及“右连络部”工作。陈仪就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行政长官后,张星建更被指派为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台中市分团长。不久,二二八事件发生,张星建团下区队长林连城及赖耿松被逮捕,林连宗及童炳辉则陆续失踪;同时,张星建加入台中市时局处理委员会,并在国民革命军进入当地清乡时逃亡南投山区藏匿数月。[3]
家庭
张星建育有张惠炘等子女。[3]
台湾第一位奥运选手张星贤是其堂弟。
评价
轶事
- 张星建曾被张深切取绰号为“万善堂”,意指什么都好、有求必应。[3]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