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科维纳公国(德语:Herzogtum Bukowina; 罗马尼亚语Ducatul Bucovinei; 乌克兰语Герцогство Буковина)自1849年起是奥地利帝国的组成土地,从1867年到1918年是奥匈帝国内莱塔尼亚王室领地。

Quick Facts 地位, 首都 ...
布科维纳公国
Herzogtum Bukowina德语
Ducatul Bucovinei罗马尼亚语
Герцогство Буковина乌克兰语
1849年–1918年
Thumb
国旗
Thumb
国徽
Thumb
奥匈帝国境内的布科维纳公国
地位奥地利帝国领土(1849年—1867年)
奥匈帝国内莱塔尼亚的王室领地(1867年—1918年)
首都切尔诺夫策
常用语言德语乌克兰语罗马尼亚语
政府君主立宪制(1861年—1918年)
总督 
• 1849年
爱德华·冯·巴赫
• 1917年—1918年
约瑟夫·格拉夫·冯·埃兹道夫
历史 
• 摩尔达维亚被哈布斯堡君主国兼并[1][2][3]随后作为布科维纳区并入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王国
1775年
• 布科维纳公国建立
1849年3月4日
• 宣布与罗马尼亚统一
1918年11月28日
1919年9月10日
面积
• 总计
10,442平方公里
前身
继承
布科维纳区
罗马尼亚王国
今属于 罗马尼亚
 乌克兰
Close

名称

“布科维纳”这一官方名称是由1775年起,此地区从摩尔达维亚公国并入哈布斯堡君主国(1804年之后的奥地利帝国以及1867年后的奥匈帝国)开始之后所出现。

在奥地利统治时期(1775年-1918年)布科维纳的官方德语名称是“die Bukowina”,源自于波兰语名称“Bukowina”,而此名称又源自于乌克兰语的 “Буковина” (“Bukovyna”)和常见斯拉夫语形式的“buk”,意思是山毛榉乌克兰语的“бук”,德语中的“Buche”)。[4][5]该地区的另一个德语名称“das Buchenland”主要用于诗歌中,意思是“山毛榉之地”或“山毛榉树之地”。在罗马尼亚语中,在文学或诗歌语境中,有时会使用“Țara Fagilor”(“山毛榉树之乡”)这个名称。

在英语中,另一种形式是“The Bukovina”,但越来越成为一种古老的用法,只在较早的文学作品中才可以找到。

历史

蒙古侵略欧洲之后,布科维纳地区自14世纪起就成为摩尔达维亚公国的一部分,1388年至1565年公国以苏恰瓦为首都。在16世纪,摩尔达维亚受到奥斯曼帝国的影响,但仍获保留其自治权。[6]在18世纪初,摩尔达维亚成为俄罗斯帝国向南扩张的目标,始于1710年–1711年沙皇彼得大帝发动的普鲁特河战役。1768年–1774年发生的第三次俄土战争期间,摩尔达维亚曾在1769年被俄军占领。

奥地利的统治

Thumb
切尔诺夫策:布科维纳公国政府所在地,约1900年

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兰之后,哈布斯堡君主国就希望在摩尔达维亚获取新的领土,以将新获得的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王国与所持的特兰西瓦尼亚公国英语Principality of Transylvania (1711–1867)连成一片。1774年7月俄土库楚克开纳吉和约签订后,奥地利人从10月开始就与奥斯曼帝国朴特谈判,最终获得了摩尔达维亚地区一块面积约10,000平方公里的领土(约4,000平方英里),称其为“布科维纳”,并于1775年1月正式吞并。1776年7月2日,奥地利人和奥斯曼人在帕拉穆特卡签署了一项边界公约,哈布斯堡王朝归还59个先前占领的村庄,并继续占有剩下278个村庄。由于反抗奥地利对摩尔达维亚西北部的吞并,摩尔达维亚的统治者格里戈雷三世·吉卡英语Grigore III Ghica大公后来被奥斯曼人暗杀。[7][8]

奥地利统治最初的1775年到1786年间,布科维纳一直是一个封闭的军事管制区,之后才被改组成奥地利所领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王国内的最大的“布科维纳地区英语Bukovina District”。直到当时为止,该地传统上的统治阶级都是由摩尔达维亚贵族所组成。哈布斯堡皇帝约瑟夫二世希望让该地区成为奥地利辖下的一个省份(尽管不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他让多瑙河士瓦本人,后来被称为布科维纳德意志人英语Bukovina Germans到被毁坏的土地上殖民。到19世纪中叶,切尔诺夫策市的萨德霍拉英语Sadhora镇成为哈西迪犹太人的中心。尽管它仍然是帝国东部偏远的前哨,但大量新移民的涌入仍然促进了这个多民族地区进一步的经济发展。

Thumb
切尔诺夫策:广场及市政厅

1804年,该地区成为新成立的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在1848年革命的政治动荡之后,各阶层都敦促维也纳政府将布科维纳提升为一个单独的奥地利王冠领地。自1849年3月4日起,“布科维纳地区”被提升为“布科维纳公国”,成为一个名义上的公国,亦作为奥地利皇帝完整官方头衔的一部分。它由皇帝任命的执政管理,从1850年开始在切尔诺夫策设立执政官邸。

1860年,布科维纳再次与加利西亚合并。但根据皇帝法兰兹·约瑟夫一世于1861年颁发的二月制诰英语February Patent,布科维纳再次恢复为一个独立的省份。恢复的王室领地得以成立自己的布科维纳议会,亦包括“行政委员会”(德语:Landesausschuss)的行政权力,这种地位持续到1918年。[9]

1867年,随着奥地利帝国重组成为奥匈帝国,布科维纳公国随之成为属奥地利内莱塔尼亚地区的一部分。自十二月宪法英语December Constitution颁布后,内莱塔尼亚公民派首相卡尔·威廉·菲利普·奥尔斯佩格英语Prince Karl of Auersperg王子主导的帝国议会,决定授予布科维纳前任执政“总督”(德语:Landespräsident)头衔,任命他领导布科维纳地区政府(德语:Landesregierung)。九名(自1907年内莱塔尼亚议会选举英语1907 Cisleithanian legislative election之后:十四名)立法代表在奥地利众议院中代表布科维纳。

第一次世界大战

和平时期该布科维纳地区的主要军事力量是驻守切尔诺夫策的第二十二步兵团,这是当时唯一一个以罗马尼亚人占多数(54%)的帝国皇家陆军团。然而,敌对行动一开始,当局就从当地招募的人口中组建了新的部队。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和第四十一帝国皇家陆军团以及第四龙骑兵团都以罗马尼亚人为主。[10][11]为了鼓励招募,罗马尼亚人被允许穿上他们的民族色彩服饰,并接受罗马尼亚族军队牧师的精神指导。[12]

1914-15年,奥匈帝国在加利西亚战役中战败后,布科维纳的大部分地区被阿列克谢·布鲁西洛夫将军所率领的俄军第八集团军英语8th Army (Russian Empire)所占领。只有在德军领导的戈尔利采-塔尔努夫攻势和俄罗斯的大撤退之后,同盟国的联合部队才重新夺回布科维纳。在过程中罗马尼亚族军队英勇作战,有62人被授予奥匈帝国英勇勋章英语Medal for Bravery (Austria-Hungary)。有一次战斗中,第四十一团连续战斗了五十四小时。[13]截至1916年6月4日,在布科维纳的罗马尼亚族部队伤亡包括184人战死、1175人受伤而及82人被俘。[14]

1918年秋,多民族的奥匈帝国崩溃,奥匈帝国战争部英语Minister of War (Austria-Hungary)正式下令复员,但帝国中央政府解体后已经没有人能够确保战后遗留的武器可以顺利退役归库。1918年10月18日,在加利西亚伦贝格成立的乌克兰全国委员会计划宣布成立共和国,该共和国也将包括布科维纳和喀尔巴阡鲁塞尼亚[15]1918年10月25日,由埃米利安·波波维奇英语Emilian Popowicz领导的乌克兰地区委员会首先在切尔诺夫策成立,于乌克兰全国委员会中代表布科维纳地区。[15]1918年10月14/27日,在当地一众罗马尼亚族学者及政治家的倡议下,罗马尼亚全国委员会布科维纳制宪会议亦在切尔诺夫策成立(成员来自奥地利议会和布科维纳议会的代表以及当地政治分子),并通过了一项声明,支持布科维纳与罗马尼亚统一,并要求最后一位奥地利委任的总督约瑟夫·格拉夫·艾兹道夫(德语:Josef Graf Etzdorf)放弃权力。[16]

与此同时,乌克兰全国委员会的地方准军事部队控制了切尔诺夫策和布科维纳的其他地区,在11月6日之后有效地取代了奥地利的控制。尽管当地的乌克兰人试图将布科维纳并入所谓的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但他们始终未能成立有效管辖的政府。[9]鉴于乌克兰人的行为,罗马尼亚全国委员会领导人扬库·弗朗多尔要求罗马尼亚政府对布科维纳地区进行军事干预。五天后,由雅各布·扎迪克英语Iacob Zadik将军率领的罗马尼亚军队第8师进入切尔诺夫策,[16]镇压乌克兰人的示威,[17][18]而乌克兰的准军事部队则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向加利西亚撤退。[15] 当地乌克兰人亦进一步试图将布科维纳北部部分地区并入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但行动很快遭到罗马尼亚军队的镇压,乌克兰全国委员会的领导层逃过德涅斯特河,逃往局部处于乌克兰军事控制之下的加利西亚。[9][15]

罗马尼亚军队占领该地区后,布科维纳议会英语General Congress of Bukovina于1918年11月28日成立,其选出的成员中包括74名罗马尼亚人、13名鲁塞尼亚人、7名德国人和6名波兰人(每族的代表是以语言划分,而犹太人没有被记录为一个单独的族群)。[来源请求]全区掀起一股全民热潮,大批民众聚集在城里等待议会的决议。[19][查证请求]议会选出出身布科维纳的罗马尼亚裔政治家曹·弗隆多英语Iancu Flondor为议会主席,并在罗马尼亚、德国和波兰代表的支持下投票通过与罗马尼亚王国合并;乌克兰代表则抵制了会议。[20][21]支持合并的理由是,在1775年布科维纳被哈布斯堡王朝接管之前,该地一直是摩尔达维亚公国的中心(公国历代君主沃伊沃德墓地所在地),摩尔达维亚人并对该地享有自治权。[22][23]

罗马尼亚对该省的控制于1919年的圣日耳曼条约和1920年的特里亚农条约中得到国际承认,当时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匈牙利王国都放弃了对布科维纳的所有领土要求。

行政区划

Thumb
1901年布科维纳地图

当布科维纳地区在1849年被提升为公国时,它最初仍由加利西亚首都伦贝格所管理。根据奥地利内政部的命令,切尔诺夫策于1850年成为王家总督官邸的所在地。到1861年二月制诰英语February Patent容许布科维纳公国成立一个代表议会,该议会以及行政委员会,由总督领导。在1907年内莱塔尼亚立法选举英语1907 Cisleithanian legislative election后,公国在奥地利帝国议会中有14名代表。

王室领地的划分于1868年曾作出修改; 直至1914年布科维纳公国包含以下十一个行政区:

More information 地区, 面积(平方公里) ...
地区 面积(平方公里) 面积(平方英里) 人口(1900年代)
切尔诺维兹 876.05 338.24 99,438人
古拉胡莫拉(1893年设立) 739.89 285.67 55,741人
肯普隆格 2349.48 907.14 55,688人
哥茨曼 518.80 200.31 94,633人
勒德乌兹 184.097 71.080 82,152人
锡雷夫 518.80 200.30 60,743人
斯托罗日涅兹 1152.31 444.91 80,100人
苏恰瓦 569.32 219.82 62,447人
切列莫什河畔瓦什科夫兹(1903年设立) 427.87 165.20 43,595人
维日尼兹 1499.89 579.11 71,631人
扎斯塔那(1905年设立) 492.82 190.28 51,502人
Close

历史人口

根据1775年奥地利当局的统计,布科维纳的人口有86,000人(其中包括后来归还摩尔达维亚的59个村庄)。人口普查只记录了社会状况和一些民族宗教团体。1919年,历史学家扬·尼斯托尔英语Ion Nistor声称在1774年布科维纳的人口罗马尼亚人占绝大多数,在75,000名的总人口中占了64,000名(85%)。与此同时,大约有8,000名(10%)是鲁塞尼亚人以及其余3,000名(4%)是其他种族群体。[24]但尼斯托尔他本人在四年前,却认为在1774年布科维纳的人口只包括52,750名罗马尼亚人(73%)、15,000名鲁塞尼亚人(21%)和另外4,000名(6%)“在交谈中使用罗马尼亚语”的人。[25]2011年,俄罗斯对 1774年摩尔达维亚的人口普查进行了人类学分析,断定1774年布科维纳的人口为68,700人,其中40,920人(59.6%)是罗马尼亚人、22,810人(33.2%)是鲁塞尼亚人胡楚尔人,以及4,972人(7.2%)是犹太人罗姆人亚美尼亚人[26]鲁塞尼亚人主要居住在布科维纳的西北部,特别是在普鲁特河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地区。而胡苏尔人则集中在该省西部的山区,特别是在切列莫什河普蒂拉河之间的地区。1787年,帝国官员在切尔诺夫策记录了414座房屋,其中153座属于摩尔达维亚人(罗马尼亚人)、84座属于德国人、76座属于犹太人,其余属于亚美尼亚人、阿尔诺人英语Arnaut阿尔巴尼亚人)、捷克人、希腊人、匈牙利人、波兰人和鲁塞尼亚人(乌克兰人)。[7][27]

19世纪,奥地利帝国的政策鼓励了许多移民涌入(奥地利当局鼓励移民以发展经济[28]),主要是乌克兰人(当时称为来自加利西亚鲁塞尼亚人)和来自特兰西瓦尼亚和匈牙利的罗马尼亚人,以及少数德国人、波兰人、犹太人和匈牙利人。[29]奥地利帝国(后来的奥匈帝国)的官方人口普查直到1850-1851年才记录民族语言数据。1840年出于征兵目的所作的调查得出人口为339,669人。[30]根据罗马尼亚政治家亚历山德鲁·赫尔穆萨基英语Alexandru Hurmuzaki的调查,到1848年,布科维纳百分之五十五的人口是罗马尼亚人。1850-1851年奥地利对布科维纳的人口普查首次记录了所用语言的数据,显示当地有 48.50%的罗马尼亚人和38.07%的鲁塞尼亚人。[31]

1843年,鲁塞尼亚语罗马尼亚语一起被承认为“布科维纳人民和教会的语言”。[29]

根据奥匈帝国的估算和人口普查数据,布科维纳的人口变化如下﹕

More information 年份, 罗马尼亚人 ...
年份 罗马尼亚人 鲁塞尼亚人(乌克兰人) 其他
1774年[24][26] 40,920人 – 64,000人 59.6% – 85.33% 8,000人 – 22,810人 10.6% – 33.2% 3,000人 – 4,970人 4.0% – 7.2%
1848年[24] 209,293人 55.4% 108,907人 28.8% 59,381人 15.8%
1851年[32] 184,718人 48.5% 144,982人 38.1% 51,126人 13.4%
1880年[33] 190,005人 33.4% 239,960人 42.2% 138,758人 24.4%
1890年[34] 208,301人 32.4% 268,367人 41.8% 165,827人 25.8%
1900年[35] 229,018人 31.4% 297,798人 40.8% 203,379人 27.8%
1910年 273,254人 34.1% 305,101人 38.4% 216,574人 27.2%
Close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