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加利西亚-洛多梅里亚王国,亦被称为“奥属加利西亚”或俗称“奥属波兰”,是哈布斯堡王室于东欧的加利西亚地区的皇室领地。领地的建立是源自于1772年奥地利第一次瓜分波兰中由波兰立陶宛联邦所得的土地。1804年,王国伴随着成为新成立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从1867年起,它属于奥匈帝国的内莱塔尼亚地区,亦即是奥匈二元君主国中属奥地利部分的皇室领地。它保持一定程度的省级自治,直到1918年君主制解体之前,王国的地位都没有改变[2][3]。
此条目翻译自其他语言维基百科,需要相关领域的编者协助校对翻译。 (2024年9月24日) |
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王国 | |||||||||||||||||||||
---|---|---|---|---|---|---|---|---|---|---|---|---|---|---|---|---|---|---|---|---|---|
1772年—1918年 | |||||||||||||||||||||
地位 | 奥地利大公国的领地 (1772年–1804年) 奥地利帝国的皇室领地 (1804年–1867年) 奥匈帝国内莱塔尼亚的一部分(1867年–1918年) | ||||||||||||||||||||
首都 | 伦伯格 | ||||||||||||||||||||
常用语言 | 官方语言: 德语 政府语言(自1867年): 波兰语 少数语言: 波兰语 58.6% 罗塞尼亚语 40.2%b | ||||||||||||||||||||
宗教 | 罗马天主教、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亚美尼亚礼天主教 | ||||||||||||||||||||
政府 | 君主制 | ||||||||||||||||||||
加利西亚君主 | |||||||||||||||||||||
• 1772年–1780年 | 玛丽亚·特蕾西亚 (首位) | ||||||||||||||||||||
• 1916年–1918年 | 卡尔一世 (末位) | ||||||||||||||||||||
立法机构 | 加利西亚议会 | ||||||||||||||||||||
历史 | |||||||||||||||||||||
• 瓜分波兰 | 1772年8月5日 | ||||||||||||||||||||
• 西乌克兰建国 | 1918年10月19日 | ||||||||||||||||||||
• 波兰第二共和国建立 | 1918年11月14日 | ||||||||||||||||||||
• 签订圣日耳曼条约 | 1919年9月10日 | ||||||||||||||||||||
人口 | |||||||||||||||||||||
• 1910年 | 8,025,675 | ||||||||||||||||||||
货币 | |||||||||||||||||||||
| |||||||||||||||||||||
此领地最初是由1772年从波兰立陶宛联邦分割出的西南部地区所组成。在接下来的时期,领土的范围发生了几次变化。1795年,哈布斯堡王朝参加了第三次瓜分波兰并吞了更多波兰人的领土,并将这个地区更名为“西加利西亚”,但在1809年奥地利丢失了这片地区。1846年,加利西亚-洛多梅里亚王国与克拉科夫大公国、奥斯维辛公国和扎托尔公国共同组成了一个新行政区划“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王国、克拉科夫大公国及奥斯维辛与扎托尔公国”,是奥地利皇帝官方头衔的一部分。领地的边界由于领土的扩张或收缩(1786年、1803年、1809年、1815年、1846年、1849年)而不断变化。1849年之后,领地的边界一直保持稳定,直至1918年[4][5] 。
“加利西亚”这一个名称是来自于加利奇公国的拉丁名,加利奇公国是中世纪基辅罗斯地区的主要地区诸侯国之一。至于“洛多梅里亚”则是十世纪由弗拉基米尔大帝所建立的城市弗拉基米尔斯拉夫名的拉丁化名字。“加利西亚-洛多梅里亚国王”的称号是中世纪晚期的皇室头衔,由匈牙利的安德烈二世在13世纪征服该地区期间所创造。从那时起,“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国王”这一头衔被列入匈牙利国王使用的许多礼仪头衔中,从而为后来(1772年)哈布斯堡对此地的领土主张奠定了基础[6]。在加利西亚-沃里尼亚战争之后,该地区在14世纪被波兰王国所吞并并一直在波兰治下直至到18世纪被瓜分。
1918年随着奥匈帝国的解体,王国领土由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短暂继承,随着在1920年被波兰吞并。1939年,苏联趁二战占领了大部分加利西亚地区,并入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内。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又被纳粹德国划入波兰总督府内。由于二战后的领土划分,加利西亚地区被一分为二,各自被划分到波兰和乌克兰内。历史上的加利西亚的核心地区包括现今西乌克兰的利沃夫、捷尔诺波尔和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等地。
加利西亚是奥地利于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兰中所瓜分到的最大片土地。这片奥属波兰地区后来成为现今乌克兰的一部分。这一地区归属奥地利之后随即被命名为“加利西亚-洛多梅里亚王国”,以证明匈牙利人以往对此地的领土主张。可是在第三次瓜分波兰后,大批波兰人居住的西加利西亚(或新加利西亚)并入王国之内,这改变了“加利西亚”的地理概念。尽管王国东部地区的居民大部分均为乌克兰人(或当时所认知的鲁塞尼亚人),但是以波兰贵族为主导的利沃夫(伦伯格)仍然成为了奥属加利西亚的首都。除了居于全国各地的波兰贵族和士绅阶级,和居于东部的鲁塞尼亚人之外,王国亦有一大批犹太人族群,主要居于国内的东部地区。
奥地利维也纳政府统治加利西亚的首十年,政局相对稳定,由德意志人和德藉捷克人所组成的政府推行了多项重要改革。虽然政府声称,贵族阶层的权利会得到保障,但实际上他们的权益仍然受到相当限制。农奴不再只是地主的财产,他们于法律上受到保障,而且得到一些个人自由,例如农奴可以无需地主准许自由结婚的权利。他们的工作义务获明确规定和限制,他们能够绕过地主向最高法院就地主违反工作权益寻求判决。鲁塞尼亚人所信奉的东方礼天主教会,被更名为希腊礼天主教会,以让它获得与罗马天主教会同等的地位; 当局亦让教会建立神学院,最终更给予都主教区的地位。虽然不受贵族欢迎,但在波兰人和乌克兰/鲁塞尼亚人的普通民众之中,这些改革依然让他们对皇帝存有好感,直至奥地利统治的末期为止。同一时间奥地利在加利西亚能够获得大量财富[来源请求],亦能够征召大批农民阶层加入军队为帝国服务。
1815年,根据维也纳会议上所得的结果,波兰的卢布林和邻近地区(大部分的西加利西亚地区)将脱离奥地利而并入新建由沙皇管治的波兰会议王国之内,而自1809年开始由俄国统治的捷尔诺波尔地区,包括南波多里亚历史地区,亦重新回归奥地利。原属西加利西亚的大城市克拉科夫及其邻近地区则建立克拉科夫自由市。
1820及1830年代维也纳政府对加利西亚进行绝对统治,加利西亚当地的政府官员仍然充斥德意志人和德化捷克人,但他们的子女则大多已被波兰化。1830至31年俄属波兰十一月起义期间,加利西亚有数千志愿者参与。起义失败后,有很多起义人士流亡到加利西亚。1830年代后期起,加利西亚发生一连串由波兰人团体发动的起义运动,并于1846年的克拉科夫起义达至最高峰。但由于加利西亚广大的农民阶层仍然忠于奥地利皇帝,这次起义很容易就被奥地利成功镇压。这一连串的起义主要只是发生在加利西亚西部以波兰居民为主的地区,而且属于爱国人士、贵族、叛乱者和欠缺同情的农民阶层之间的冲突。随着这一连串起义均以失败告终,结果于1846年,奥地利将前波兰首都,当时作为自由市的克拉科夫并入加利西亚,由位处伦伯格的地方政府管辖[7]。
同一时期,在加利西亚东部的鲁塞尼亚人亦逐渐唤起他们的民族意识。当地希腊天主教神学院的学生,不断受到欧洲各地的浪漫民族主义浪潮所影响,加上邻近俄国治下乌克兰东部的斯拉夫人的民族统一运动亦驱动他们成为一批活跃的民族意识分子,他们开始寻求自我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1837年,神父马尔基扬·沙什凯维奇领导的民族主义组织“鲁塞尼亚三人组”(Ruthenian Triad)出版了小册子“德涅斯特河的女神”(The Nymph of the Dniester),刊载了鲁塞尼亚的民族歌曲和以卢森尼亚方言所撰写的资料。这本小册子宣扬的民主主义引起了奥地利当局的注意,并下令当地政府和希腊礼天主教会都主教区禁止该小册子的出版。
1848年,奥地利帝国各地包括首都维也纳,均发生一连串大大小小的叛乱。动乱期间,在加利西亚政府所在地伦伯格,波兰国民议会与乌克兰最高议会、或称鲁塞尼亚最高议会先后成立。在维也纳当局能有所应对之前,加利西亚总督弗朗茨·施塔迪昂就已经将剩余的农奴释放,尝试用他们去对抗起义人士。而且当局亦利用两族之间要求的矛盾来讨价还价。波兰人提出加利西亚自治的要求,鲁塞尼亚人则要求获得平等地位、及将整个加利西亚划分为东部鲁塞尼亚人和西部波兰人地区。最终皇家军队炮轰了伦伯格市,并完全镇压了这次动乱。
随后的一个十年加利西亚回归到专制统治当中,但当局为了安抚波兰人,亦任命了属于东加利西亚贵族(即所谓的波多利安人)的保守派代表阿格诺尔·戈乌霍夫斯基伯爵为加利西亚总督。戈乌霍夫斯基上任后着手将本土的行政机构波兰化,并设法搁置了鲁塞尼亚人分割该省的想法。然而,他迫使希腊天主教会转用西历或公历,而及在鲁塞尼亚人中,以拉丁字母代替西里尔字母作为语言的尝试却徒劳无功。
随着1859年奥军在意大利的失利,奥地利帝国进入了宪制试验时期。1860年,维也纳政府在戈乌霍夫斯基伯爵的影响下颁布了《十月宪章》,设想将帝国改组成一个保守的联邦。但是帝国内德语人口地区的抵抗最终导致了政府的更迭,而之后《二月制诰》的颁布冲淡了这次去中央化的举措。尽管如此,1861年加利西亚仍被准许成立议会机关“加利西亚议会”。虽则议会成立起初,亲哈布斯堡的乌克兰人和波兰农民代表在议会里面占相当比重(合共占议会代表人数的约一半),并且有就紧迫的社会问题和乌克兰问题进行讨论,但是行政机关的压力限制了乌克兰人和波兰农民代表的影响力,令加利西亚议会被波兰贵族和绅士阶级代表所控制,而这帮人更热衷于向中央寻求更多的自治。同年俄属波兰地区爆发骚乱,并在一定程度上波及加利西亚,议会因而停止运作。
1863年,俄属波兰地区爆发公开骚乱,1864年至1865年间奥地利政府宣布对加利西亚实行封锁,公民自由的权利暂时中止。
1865年,有人再次提出推行之前戈乌霍夫斯基伯爵联邦理念的路线,波兰贵族与维也纳政府之间关于加利西亚自治的谈判再次开始。
与此同时,鲁塞尼亚人却感觉愈来愈被维也纳政府遗弃,聚集在希腊礼圣乔治主教座堂的“老鲁塞尼亚人”之间开始倒向亲近俄罗斯。这种倾向中更极端的支持者被称为“加利西亚亲俄派”。同一时间,受乌克兰东部作家塔拉斯·舒夫真高的乌克兰语诗歌影响,加利西亚兴起了一场亲乌克兰运动,有人开始以乌克兰语/鲁塞尼亚语出版文学作品,并最终建立了一连串的阅读室网络。这一派的支持者被称为“民粹主义者”,后来被简称为“乌克兰人”。然而,几乎所有鲁塞尼亚人仍然寄望于中央政府能够承认该族的平等地位,并将加利西亚按照种族划分行政区划。
1866年普奥战争萨多瓦会战奥军战败后,奥地利帝国内部的问题逐渐涌现,奥皇的威信下降。为了寻求力量支持皇权,奥皇法兰兹·约瑟夫一世开始与匈牙利马札尔贵族谈判寻求妥协方案,以争取他们的支持。政府内部部分官员,包括首相理查德·贝尔克雷迪伯爵,建议奥皇改与帝国内的所有民族作一个更广泛的宪制妥协,让国内所有民族将共同组成一个联邦体系,而不是单单与匈牙利贵族一方进行谈判。贝尔克雷迪担心匈牙利在这次妥协后所增加的利益,日后会加剧奥匈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可是奥皇结果亦要屈服于匈牙利贵族的压力之下,只与他们商讨妥协方案,因为除了与奥地利组成二元帝国之外,匈牙利贵族并不会接受其他一切方案。
最终于1867年2月,所谓的“1867年奥匈折衷方案”出炉,原奥地利帝国将改组为奥匈帝国二元帝国。虽然将原帝国内波兰民族与捷克民族地区纳入联邦体系的计划失败了,但是在奥地利治下的加利西亚,一个缓慢但稳定的自由主义化进程正在开始。波兰上层社会的代表与知识阶层要求皇帝给予加利西亚更大的自治权。他们的要求并没有被全盘接受,但是在之后数年间奥地利当局作了一些重要的让步,令加利西亚随着自治的方向发展。
1873年起,加利西亚事实上已经成为奥匈帝国内由波兰人自治的省份,而在某程度上,乌克兰语或卢森尼亚语亦已成为加利西亚的官方语言。该区的德意志化进程已经终止,而审查制度亦已解除。加利西亚虽然在二元帝国中归属奥地利统治的一部分,但是加利西亚的议会及地方政府亦拥有很大的特权,特别是在教育、文化和本土议题方面。
这些改变受到很多波兰的知识分子所欢迎。1869年于克拉科夫有一群年轻的波兰保守派政客,包括约瑟夫·舒伊斯基、斯坦尼斯瓦夫·塔诺夫斯基、路德维克·沃季基等人,出版了一系列题为《斯坦奇克文集》的讽刺小册子。波兰人一月起义的悲剧结束后仅五年,他们就透过这些小册子反过来自嘲其族民众参与武装起义的想法。更甚的是,他们建议与波兰的敌人们,尤其是向奥地利帝国作出妥协,专注于自身的经济增长,并接受维也纳提供的政治让步。这个政治团体后来被称为斯坦奇克或克拉科夫保守党。
东加利西亚保守的波兰地主和被称为“波多利安人”的贵族联合起来,他们在加利西亚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持续到1914年。这种从维也纳中央政府到波兰地主阶级的权力转移并没有受到鲁塞尼亚人的欢迎,他们更加明显地被划分为向俄罗斯寻求救赎的亲俄主义者,以及强调他们与普通民众的联系的乌克兰人[8]。
维也纳政府和波兰人都警觉到到这些亲俄分子的叛国行为,一系列的政治审判最终使他们身败名裂。与此同时,1890年,波兰人与民粹主义派的鲁塞尼亚人(或称乌克兰人)达成了一项协议,该协议见证了加利西亚东部学校系统的部分乌克兰化,以及对乌克兰文化的其他让步。可能由于这项协议,乌克兰语学生人数急剧增加[9]。此后,乌克兰民族运动在鲁塞尼亚农民中迅速蔓延,尽管屡遭挫折,但到20世纪初,这一运动几乎完全取代了其他鲁塞尼亚人团体,成为与波兰人争夺权力的主要竞争对手。在此期间,乌克兰人从未放弃过传统鲁塞尼亚人所争取的民族平等,而及将该省划分为西部波兰人和东部乌克兰人各占一半的诉求。从1895年9月的选举开始,加利西亚因其“血腥选举”而闻名,因为奥地利总理卡西米尔·费利克斯·巴登伯爵着手操纵选举结果,同时让警察在投票站殴打那些没有投票给政府的选民[10]。
自1880年代开始,发生了加利西亚农奴的大规模移民潮。起初源于农奴向当时新统一而又经济蓬勃的德国的季度性迁移,后来演变成农奴横跨大西洋前往美国、巴西和加拿大的大规模迁移。
由于加利西亚落后的经济条件,造成农村贫困普遍存在。移民潮于波兰人居住的西加利西亚地区开始,情况并迅速蔓延到东部乌克兰人居住的地区。波兰人、乌克兰人、犹太人和德国人都参加了这场由乡民和农奴组成的大迁徒。波兰人主要迁移到新英格兰和美国中西部各州,但也迁移到巴西和其他地方;鲁塞尼亚人/乌克兰人则移民至巴西、加拿大和美国,另外有一批人集中由波多里亚南部移民至加拿大西部;而犹太人则通常直接移民,或间接经过奥匈帝国的其他地区移民到新大陆。1914年之前,前往加拿大的绝大多数乌克兰人和波兰人均来自加利西亚,或邻近的帝国布科维纳省[11]。1847年、1849年、1855年、1865年、1876年和1889年,加利西亚都发生饥荒,导致数千人饿死,这加剧了人们于加利西亚继续生活的绝望感,希望出走到新世界寻找更好生活的向往愈来愈强烈[11]。加上1868年通过的加利西亚遗产法,农奴死后留下的土地会由农奴的所有儿子平均分配,这导致原本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农奴家庭被细拆成众多小型的农奴个体户,土地的拆分令到耕作变得毫无经济效益[12]。
合共有数十万人参与了这次经济大移民,移民的数量每年逐步增长,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爆发暂时停止了移民潮,但战争结束后移民的数量亦从未有恢复到之前的规模。当时的波兰女诗人玛丽亚·科诺普尼茨卡、乌克兰作家伊万·弗兰科及众多其他文人,于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亦描述了这次大移民潮,特别是向巴西的经济移民,当时更被称为“巴西热”。在巴西南部某些州分,有很大一部分人口是由这些鲁塞尼亚人/乌克兰移民的直系后裔所组成。
谈到社会关系,特别是农奴与地主的关系,在一众前波兰立陶宛联邦领土中,加利西亚是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加利西亚的农民一直生活在饥荒的边缘。这亦令波兰农奴称呼此地为“荒凉和饥饿的王国”。在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70年代正式禁止农奴制,解放了全帝国的农奴,并且立法保护他们。但在加利西亚,富裕的波兰商人阶级和当地贵族可以任意压迫农奴,甚至通过掠夺人口令其重新成为农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1890年代的移民潮中,许多波兰和乌克兰的自由主义者将加利西亚视为“加利西亚皮埃蒙特”(或对应两批人称为“波兰皮埃蒙特”和“乌克兰皮埃蒙特”)。这些乌克兰和波兰民族主义者认为,意大利人是在皮埃蒙特开始了他们的民族统一运动,开展了从奥地利统治之下的民族解放,而他们两国民族的解放则将会从加利西亚地区开始。
尽管从1880年到1914年有近七十五万人移居大西洋,但加利西亚的人口在1869年到1910年间仍然增长了百分之四十五[1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利西亚成为了同盟国与俄国军队交锋的重要战场。1914年战争起初数个月俄军于东方战线节节胜利,接连击败奥匈军队,几乎攻占整个加利西亚。但是到了1915年春季至夏季期间,奥匈军队与德军组成联军反攻,成功将俄军赶出加利西亚。
1918年一战结束后,西加利西亚透过兼并兰克-萨森尼亚共和国而成为了重新复国的波兰第二共和国的一部分。东加利西亚当地的乌克兰民族宣布独立,建立所谓的“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波苏战争期间苏联曾经尝试于东加利西亚建立傀儡政权“加利西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但中央政府于数个月后解体。最终波兰再次重夺整个加利西亚。
1921年3月18日,里加和约的签订决定了加利西亚的命运,和约将整个加利西亚划归了波兰第二共和国。虽然和约从未被一些乌克兰人认为是合法的,但和约还是在1923年5月15日法国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国际的普遍承认[14]。法国人支持波兰拥有整个加利西亚的主权,而及在鲍里斯拉夫-德罗霍贝奇盆地蕴藏的石油资源。最终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回报,华沙政府容许法国资金大力投资加利西亚的石油工业[13]。波兰人说服了法国人,他们声称一战前只有不到百分之廿五的乌克兰人识字,而且乌克兰人在政府管理方面是新手,缺乏统治加利西亚的能力,只有他们波兰人才可以管理好东加利西亚及其周边地区,而及开发当区宝贵的石油资源[13]。
战后,前东加利西亚地区及邻近的沃里尼亚地区的乌克兰族一共占了波兰第二共和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二,成为波兰最多人口的少数民族。由于波兰对众少数民族实施不友善政策,波兰与乌克兰族的关系日渐紧张,最终促成了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这个地下军事组织的兴起。
1880年,加利西亚的工业仍然处于低水平。1857年加利西亚境内拥有102,189名工业人员,包括工厂老板及其员工在内,只占加利西亚总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二。到187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179,626人,占总人口的3.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