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祖龙(属名:Anzu,取自古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鸟形恶魔安祖)是一属近颌龙科的偷蛋龙类兽脚类恐龙,生存于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阶,约6720万至6600万年前)的拉腊米迪亚,相当于现在美国南达科塔州和蒙大拿州,化石是出土自地狱溪组的多具遗骸,包括头骨及颅后骨骼。模式种兼唯一种威利安祖龙(Anzu wyliei)于2014年由马修·拉曼纳、汉斯·戴尔特·苏伊士、艾玛·沙荷纳(Emma R. Schachner)、泰勒·赖森(Tyler R. Lyson)所发表。[1]
安祖龙属 | |
---|---|
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安祖龙骨架重建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兽脚亚目 Theropoda |
总科: | †近颌龙超科 Caenagnathoidea |
科: | †近颌龙科 Caenagnathidae |
亚科: | †近颌龙亚科 Caenagnathinae |
属: | †安祖龙属 Anzu Lamanna et al., 2014 |
模式种 | |
†威利安祖龙 Anzu wyliei Lamanna et al., 2014
| |
星号即为安祖龙发现地点 |
由于发现地Hell Creek字面意思是“地狱溪”,因此有“来自地狱的鸡”(chicken from hell)的绰号。2015年国际物种发现组织将其评为2014年发表中的“十大新物种”之一。[2][3]
发现史
在美国蒙大拿州及南达科塔州晚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地狱溪组发现过数具大型偷蛋龙类标本,起初被标示为纤手龙近似种(cf. Chirostenotes)。[4]但近期的研究指出这是一个前所未知的全新物种。[5]
1998年经营努斯化石(Nuss Fossils)的化石猎人费德·努斯(Fred Nuss)在南达科塔州布法罗附近一个私人牧场发现了安祖龙的首两个部分骨骼(正模标本CM 7800与参考标本CM 78001)所在的化石点。[6]虽然看起来像是同一个体,但这两只标本并没有埋在一起,彼此相距约100米,第二只位于第一只所在的层位下方约4米处。两个骨骼大部分关节脱落,推测可能是被水流冲刷所致。崔伯古生物(Triebold Paleontology)机构完成化石清修工作,发现很显然地这两只代表着同一物种。[7]第三个参考标本MRF 319是骨骼碎片,由史考特·海尔(Scott Haire)在他叔叔位于马马斯的牧场中发现,并经过美国国立自然史博物馆的泰勒·赖森(Tyler Lyson)研究。另外被归入的还有FMNH PR 2296是一个罕见的下颌碎片。[1][8]
这四件标本所保存的部位涵盖了整副骨架的75至80%,使安祖龙成为所知相当完整的近颌龙科。[8]来自犹他大学的艾玛·沙荷纳(Emma Schachner)、卡内基自然史博物馆的马修·拉曼纳、华盛顿史密森尼学会的泰勒·赖森三位研究人员于2006得知他们每人各有同物种的一部分骨骼,于是在国立自然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汉斯·戴尔特·苏伊士协助下展开合作研究。[8]最主要的化石标本目前保存于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史博物馆。[9]
安祖龙成为北美首个完整保存的偷蛋龙类。苏伊士表示:“近百年来,已知的北美偷蛋龙类仅有寥寥无几的骨头,其外观、细节构造一直是个谜。随着威利安祖龙的发现,我们总算有化石证据来揭露这些物种的原貌及与其他恐龙的亲缘关系。[注 1]”。[9]
研究人员形容这种动物的外观:“头骨有大型头冠,长著喙,无齿,及一个非常像鸟的骨骼。”[9]由于在地狱溪发现而被戏称为“来自地狱的鸡”。命名者之一的拉曼纳本来想用拉丁语或古希腊语来把“地狱鸡”翻译成学名,但他发现这些语言都没能翻得够贴切,于是最后改将古代苏美神话中有着鸟类外形的恶魔安祖直接当作属名,[10]祂名字本身大概的意思是“神圣的/天上的老鹰”。[11]种名wyliei致敬博物馆捐赠者之一的李·弗斯特(Lee B. Foster)的孙子威利·塔托(Wylie J. Tuttle)。[1]
描述
安祖龙的外型近似纤手龙,甚至一度被认为是纤手龙;两者的特征都是喙没有牙齿,头冠极为突出,手臂末端细长、指爪及脚爪都很直、腿长而有力、配有细瘦的脚趾、尾部也都相对较短。估计安祖龙身长约3至3.5米,臀高可达1.8米,体重介于200至300公斤;依此来看,安祖龙将成为北美最大型的偷蛋龙类恐龙,体型在偷蛋龙类中仅次于蒙古的巨盗龙。[1]2016年奎格利·保罗估计3.75米长及230至250公斤重。[12]。2021年阿金徽曼等人透过两种方法来计算安祖龙的质量:容积法得到216至280公斤的值;异速生长法则得到159至199公斤的值;然而据他们表示前者较后者要来得准确。[13]
虽然与纤手龙极为相像,但从安祖龙的化石上仍观察到许多独有特征。描述论文列出正模标本上存在的一系列自衍征:头骨上方长著高耸的半月形头冠,由前上颔骨上部分枝所构成;枕髁宽于枕骨大孔;下颌骨前部与接合处愈合成一块,侧缘向外突出,下颌后部的关节突加长,大致与颌关节面等长;桡骨下端分叉成两个圆形突起;第二指的第一指骨的内侧下缘具有凹陷;距骨前侧升段底部有一个结节。[1]
另外在参考标本还观察到四个可能的自衍征是:上颔骨主体在眶前孔(一对在头骨两旁介于眼窝与鼻孔间的洞)附近缺乏凹痕;上颌骨的鼻枝拉长变成像倒过来的L形(┏);颧骨到方轭骨的分枝纵深,该分枝在后方有分岔。[1]
分类
安祖龙属于偷蛋龙类的近颌龙科,在支序分类学分析结果显示其与近颌龙互成姊妹群。[1]
近颌龙超科 Caenagnathoidea |
| |||||||||||||||||||||||||||||||||||||||||||||
因为白垩纪晚期北美洲和亚洲有陆桥相连,偷蛋龙类同时分布于两地是符合预期的。但安祖龙的发现显示北美物种之间彼此亲缘关系更为接近,而与亚洲的同类比较算是远亲。[14]
古生物学
安祖龙喙的结构不像亚洲亲戚那样厚重,推测可能是杂食性或植食性。[1]其他与亚洲物种的差异在于体型(亚洲偷蛋龙科比较小只)、安祖龙的腿更粗、下颌结构不同。[8]
安祖龙的化石出土于泥岩层,在远古时期是泛滥平原的环境,这意味着安祖龙和其他生活于半干旱或干旱气候下的亚洲同类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态适应。[14]爱丁堡大学的史蒂芬·布鲁萨特表示安祖龙是种奔跑迅速的生态广适者,不同于普通肉食性或植食性恐龙的情况。[9]下颌形态反映了选食多样性,从植物、小动物、可能还有蛋。[1]
尽管许多特征与鸟类相似,却是种非鸟恐龙的趋同演化。拉曼纳表示:“提到恐龙时大众容易联想到暴龙或雷龙之类的,提到鸟类则通常联想到麻雀或鸡;安祖龙可能会表现许多像鸟的行为,又同时具有恐龙和鸟类的特征,因此很适合当作两者之间的过渡连结实例。[注 2]”[15]
安祖龙的大型头冠功能目前尚未明了。苏伊士表示“这个头冠非常大,由薄如纸张的骨头构成,因而无法承受太大压力。所有偷蛋龙类都有这种头冠,但很显然安祖龙拥有其中尺寸最大的。最可能的功用是拿来向同种进行视觉展示炫耀。澳洲的食火鸡也有类似的头冠,被认为拿来求偶,所以可以合理推测安祖龙的冠也有这类功能。[注 3]”[14]
化石显示出受伤迹象,如肋骨骨折愈合及脚趾关节炎,可能反映了肌腱从骨头剥离的撕脱性骨折;目前无法得知是同类相斗或掠食者攻击所造成。[9]
注释
延伸阅读
参考来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