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歐洲野馬(学名:Equus ferus ferus),又名泰班野馬,是一種歐亞大陸的野馬。最後一頭野生的歐洲野馬是於1876年在烏克蘭死亡,最後一頭圈养的歐洲野馬則是在1909年死於俄羅斯動物園。另一個名字的「泰班」是其突厥語的名稱。[1]
由1930年代開始,就已經不斷有复活歐洲野馬的努力。
歐洲野馬最初是由约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於1774年首先描述。他於1769年在沃羅涅日見到歐洲野馬。於1784年,彼得·博达尔特根據最初的描述將牠命名為Equus ferus。Otto Antonius於1912年在不知情下將歐洲野馬命名為Equus gmelini。由於這個學名都是來自相同的描述,所以是次客觀同物異名。
現今馴養的馬(Equus caballus)相信都是歐洲野馬的後裔,而很多分類學家更認為牠們其實是同一物種。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歐洲野馬的學名應該是E. caballus,或是其亞種的E. caballus ferus。不過一般都沒有沿用這個學名,而是以E. ferus來避免誤會。[2]
歐洲野馬是史前的野馬,分佈在法國南部及西班牙東部至俄羅斯中部。在法國及西班牙有相信是歐洲野馬的石洞壁畫,而在俄羅斯南部則發現有飼養歐洲野馬的工具,估計斯基泰人約於前3000年馴養這些馬。[3]
歐洲野馬於1800年代末消失,最後一匹欧洲野马在1909年死亡[4]。骨架保存在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波蘭政府嘗試在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拯救歐洲野馬的後裔。這些後裔有時被稱為柯尼克波蘭小馬。[3]
現時有三個計劃令歐洲野馬復生。於1930年代初,德國柏林及慕尼黑動物園培育了海克馬。於1936年,波蘭培育了柯尼克波蘭小馬;於1960年代中期,在美國則培育了Hegardt或Stroebel's馬。以上的計劃所培育的馬與歐洲野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卻並非完全成功。[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