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教會派(英語:High Church),亦稱高派教會,是指基督新教裡的一種信仰模式和教會傳統,這個術語源自聖公宗並通常專指聖公會內部的高教會派,但其他教派如路德宗、長老宗、循道宗也有高教會派。該派崇尙古老繁華的禮儀,主張大量恢復天主教傳統(主要指禮儀、美學、制度方面,不涉及神學、教義或教會學),因此也被稱為「盎格魯公教派」。與之對立的低教會派主張簡化教會禮拜儀式,思想上傾向清教徒團體[1][2]。
系列条目 普世聖公宗 | |
坎特伯雷座堂 | |
组织 | |
---|---|
背景及历史 | |
基督教 · 基督教教會 | |
神学 | |
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 | |
礼仪和崇拜 | |
圣公宗主题 | |
合一運動 · 修道 | |
聖公宗主題頁 |
在18、19世紀時,聖公宗內部發展出自由主義和福音復興運動,有別於前二者,此時的古典聖公宗被稱為「高教會派」或「正統派」。當時的高教會派信徒重視使徒統緒,他們認為必須擁有這種傳承才能代表普世教會的大公性。他們主張《聖經》至上,接受基本信條、教理問答以及公禱書的權威性,並珍視早期教父的著作。他們非常重視教條,強調「聖禮所帶來的恩典」這一教義。因為他們認為在聖禮恩典的滋養下,再以善功為基礎,信徒就可以獲得實用的內在靈性。與此相反的則是被認為是由聖靈催動的主觀體驗,這種體驗通常表現為無規則、難駕馭。最後,他們支持君王的權力,視國家的形成創立為神聖力量,是為天命。這些觀點被統稱為「教會原理」(Church Principles)。[3]:624
19世紀時,由約書亞·華特遜、威廉·范·米爾德特、查爾斯·曼勒-薩頓、塞缪尔·威伯福斯等人領導的哈克尼方陣就是典型的高教會派或聖公宗正統派運動。高教會派受到19世紀興起的牛津運動和安立甘大公主義的衝擊,牛津運動原本是由幾名高教會派的教士發起,但最終演變成安立甘大公主義運動。其中的主要人物若望·亨利·紐曼更是直接改宗了羅馬天主教。不過在彼得·班奈狄克·諾克斯(Peter Benedict Nockles)的著作《The Oxford Movement in Context: Anglican High Churchmanship, 1760-1857》於1994年出版後,人們開始重新發現高教會派。[3]:624
高教會派與盎格魯大公主義經常相互混淆,現時人們傾向將福音派聖公會等同於低教會派,將盎格魯大公主義教派等同於高教會派,但其實它們並非完全相同。「高教會派」一詞最初出現於17世紀末的英格蘭教會,但這種傳統或思想在伊莉莎白一世時代(1533-1603)就已經存在。盎格魯大公主義則是由19世紀的牛津運動演變而來,這場運動更新了高教會派的傳承。[4]
高教會派信徒重視聖禮的美感,他們追求宗教改革之前的古教會崇拜儀式。17世紀的卡洛林神學家兼坎特伯里大主教威廉·勞德是高教會派觀點的先驅之一,而卡洛林神學家本身就同高教會派淵源深厚。他們信奉中庸折衷之道的同時亦重視裝飾的精緻和禮儀之美,這兩者的結合將他們和主張樸素及簡化禮儀的清教徒對立起來,同時也和受羅馬天主教傳統影響極深的盎格魯大公主義大不相同。特別是發展到後期的盎格魯大公主義開始鼓勵信徒敬禮聖母,某些更加「正統」的盎格魯大公信徒認可教宗的權力,甚至尋求和羅馬教會完全共融。而高教會派信徒通常是不會認同這些觀點的。[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