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長勺之戰是發生在中國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於前684年的長勺[1] (今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此次戰役是繼前685年乾時之戰後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間接促成數年後齊魯息兵言和。
齊襄公於前686年年底被公孫無知暗殺,月餘後 (前685年春季) 公孫無知亦被國人所殺。公子糾及公子小白各自從魯國及莒國返國。小白先至即位,是為齊桓公。
魯莊公為護送公子糾回國,與齊軍戰於乾時而大敗,僅以身免。齊國隨後計劃再進攻魯國。
前684年初,齊國軍隊進攻魯國。魯人曹劌往見魯莊公,詢問其作戰的理由。魯莊公以平時用度與臣下分享及祭祀時沒有減省祭品為理由,均未被曹劌接納。魯莊公隨後稱自己在司法方面盡量做到合情、公平,曹劌便認為魯「可以一戰」[2],並獲魯莊公批准隨行督戰。
曹劌在戰場上未有立刻下令與齊軍決戰,待齊軍三次衝擊後方才讓魯軍鳴鼓進攻,齊軍大敗。[3]其後曹劌又阻止魯莊公立刻追擊,在觀察到齊軍旗幟翻倒、車輪軌跡混亂,才下令追擊,最後齊軍被完全趕出魯國國境。[4] 這就是孟子對魏惠王(梁惠王)說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來源,也是成語「一鼓作氣」的源頭。
前684年六月,齊國聯合宋國再次進攻魯國。魯莊公與宋國戰於乘丘,取得大勝。齊國軍隊隨後撤退。[5]次年 (前683年) 五月[6],宋國伐魯以報乘丘之敗,但魯國再次戰勝。[7]
曹劌在戰後分析了戰勝的原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9],意指軍隊在多次連續戰鬥後,士氣和氣力均會下降。以士氣充盈的軍隊進攻疲弱的敵軍,所以取勝。另外,曹劌亦解釋戰時未有立刻追擊齊軍,原因是擔心齊軍設下埋伏。他在觀察齊軍狀況後,知道齊軍確實是大敗而逃,方才下令追擊。
中國作家瀟水(張守春)在其著作《青銅時代的恐龍戰爭》中認為曹劌在戰役中引入了戰術預備隊的概念,是其帶領魯軍戰勝的「根本原因」。 [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