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都會計劃》(英語:Metroplan)是香港行政局在1991年通過的長遠策略性計劃,內容橫跨到2011年,範圍包括都會區(香港島、九龍包括新九龍、荃灣區和葵青區)及維多利亞港的規劃及發展大綱[1]。
此為一份非法定的次區域性計劃書,其同時主要研究減低九龍區的建築密度。在1993年亦完成《九龍建築物密度研究》,提供了依據讓當局藉法定的分區計劃大綱圖,為九龍多個地區施加發展密度限制。
1987年10月7日,香港總督衛奕信在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大力推動都會計劃,其解釋是政府由1970年代開始,超過一半的非經常性開支用於發展新市鎮;相比之下,投放於早期開發之都市範圍的資源明顯比下去[2]。
1988年,香港規劃環境地政科出版《都會計劃:初步提供的選擇》[3]。
1991年,港督連同行政局通過都會計劃的發展策略,同年規劃環境地政科出版《都會計劃:選定的策略概覽》[4]。
1996年,規劃署展開都會計劃檢討第一階段的研究,以探討自1991年都會計劃完成以來,都會區社會情況的轉變,並鑑定都會區的主要問題。第一階段的研究已於1998年完成。
計劃在主權移交後1999年至2001年間進行全面檢討並完成第二階段的研究,制訂直至2016年及以後的最新發展策略,亦進行《九龍建築物密度研究檢討》以檢討九龍的密度管制[5]。
都會計劃
|
都會計劃檢討第一階段檢討都會計劃最初階段的研究,對一系列目標中之部份細項作出調整或刪除 第二階段
|
計劃公佈後的10多年後,學者認為計劃中提及的「減低市區密度」目標最終沒有達到,並歸納原因作以下幾點[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