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作家、新闻工作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原名萧秉乾、萧炳乾,曾用名蕭若萍,蒙古族,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中国作家、记者和翻译家。[1][2][3]
1910年1月27日,蕭乾生於北京,父親早亡,從小和母親一起在三叔家生活。六歲時,被母親送去北新橋新太倉的私塾唸書,不過因為家庭經濟不好,很快就不上了。1919年,到九道灣的新式學堂唸書,不久便轉到安定門的崇實學堂工讀,在羊奶廠幹活。1924年,三堂兄逼他去當郵務生,為家裡賺錢,蕭乾不肯,結束了寄人籬下的生活。他考上了北新書局的練習生,書局的編輯是袁家驊,也是在北新開始接觸社會主義等思想。1925年,五卅運動時,蕭乾積極參加,認識了四堂兄在齊魯大學的同學李安宅,還參加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8年6月,北伐軍到了北京,崇實組織了學生會,蕭乾被推舉為會長,因此被崇實開除。於是他跟著同學趙澄一起離開了北京經上海到了汕頭,趙澄謊報蕭乾的學歷,說他畢業於燕大國文專修班,為他在海角石一間教會學校做國文教員。在學校,他認識了蕭曙雯,並和她戀愛。不久回到北京考入燕大的國文專修班。1930年夏,國文館的課程提不起蕭乾的興趣,他拋下學業返回潮州,不過二人未能如願。在燕大,蕭乾聽了楊振聲、包貴思的課,被現代文學、英國文學所吸引。1931年,進入北平輔仁大學英文系,當上了系主任助理,和陳紘要好。1932年夏,受燕大同學林觀德邀請到福州英華中學當國文教員。1933年暑假,返回北京轉到燕京大學插班三年級在新聞系學習,這時埃德加·斯諾在燕大教書。結識了在蔚秀園夏雲家借住的巴金。
1935年7月,從燕大畢業,在楊振聲和沈從文的推薦下在《大公报》副刊任職,主編《小公園》。一二·九運動時,返回北京參加運動。1936年,去上海籌辦《大公報》上海版。1937年,七·七事變後到北京採訪,回滬不久八·一三戰事起,到閘北和大場做戰地記者。《大公報》的社長胡霖認為國軍無法抵擋太久,便建議蕭乾自謀生路,逃難去別處。經香港、廣州,最後到達武漢,楊振聲和沈從文收留了他,後隨他們南下長沙、沅陵。1938年初,輾轉香港、安南到昆明,應胡霖的請求主編《文藝》副刊。1939年,經于道泉推薦赴英国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講師,同時兼《大公報》駐英特派員。到英國不久便和援華會有了聯繫,並成為了主要講者。1941年,公誼會組織救護隊到中國支援,東方學院組織了短期訓練班,蕭乾任講師。1942年夏,辭去倫敦大學的教職,進入劍橋大學英國文學系。1944年6月,任《大公報》倫敦辦事處主任,成为战地记者。有《银风筝下的伦敦》等报道。
1949年,萧乾從香港回到北京,1951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3年至1955年,任《译文》编委。1958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十週年,文協和美協聯合派代表團訪問,蕭乾因為蒙古族的身份也被派去訪問。1958年,反右期间被打为右派,文革期間與愛人文潔若均受迫害,后平反。1985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年4月,任馆长。1999年,萧乾因心肌梗塞于北京逝世,终年89岁。[4]
萧乾的翻译作品有《莎士比亚戏曲故事集》(英國兰姆姊弟合著)、《好兵帥克》(從英語譯本轉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代表作《培尔·金特》、加拿大里柯克幽默小品集等。1990年,萧乾和愛人文潔若应译林出版社之邀,着手翻译詹姆斯·乔伊斯的巨作《尤利西斯》,四年乃成,但他卻在《瑞士之行》一文中表示:“这里躺着世界文学界一大叛徒。他使用自己的天才和学识向极峰探险,也可以说是浪费了一份禀赋去走死胡同。究竟是哪一样,本世纪恐难下断语。”
蕭乾曾結婚四次,先後和王树藏、格温、梅韬結婚,均離婚。1954年和文洁若結婚,婚姻維持到去世。
萧乾自称“未带地图的旅人”,在文坛前辈冰心口中,则是昵称“饼干”的弟弟。他与巴金、钱锺书等交好,与郭沫若、沈从文、曹禺等则颇有嫌隙。英国作家E·M·福斯特曾经推荐萧乾去剑桥读书,相交甚厚,后来则由于种种原因断交。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