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人體運動表達的藝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舞蹈是表演艺术的一種,由一連串的動作組成,可能是即興的,也有可能是刻意編排。而這些動作有美学上的價值,也常常有象征性[nb 1]。舞蹈可以依其動作編排、動作劇目、歷史時期或是其起源來分類[4]。
此條目可参照外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
在舞蹈上,需要區分表演性舞蹈和參與性舞蹈[5],不過這兩種分類有時也有重疊之處。兩種舞蹈都有其特別的功能,可能是社交、儀式舞蹈、競技、情色、戰舞、神聖/宗教敬拜。有些活動也有一些類似舞蹈的特點,例如武術、体操、競技啦啦隊、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行進樂隊等。
表演性舞蹈(performance dance)也稱戲劇性舞蹈(Theatrical dance)或音樂廳舞蹈(concert dance),是刻意呈現的演出,一般是在舞台上由舞者進行的表演。一般會有其敘事、可能配合默劇、服飾及佈景,也有可能配合音樂伴奏的詮釋,這些多半是編排過的。這種舞的例子有西方的芭蕾舞、現代舞、印度古典式舞蹈以及日本歌舞劇。表演性舞蹈也有可能配合歌剧或是其他的音樂劇一起出現。
參與性舞蹈(Participatory dance)可能是民族舞蹈、社交舞或群舞(例如排舞、圓圈舞、鎖鏈型舞蹈、方塊舞或舞伴舞,是大家以共同的目的所進行的舞蹈,目的可能是因為社交、體能鍛煉、娛樂等目的,不是為了讓其他人觀看而進行的。這種舞很少有敘事。其至單人舞也有可能只是為了使舞者自身滿足而跳。參與性舞蹈中,一般參與者會有相同的動作和步伐,不過在電子舞曲的銳舞中,舞者可能會是free dance,不追求和周圍的協調。有些文化中可能會在參與性舞蹈中,將一些嚴格的限制放低,例如男性、女性及小孩可以參與舞蹈。
在人類文明起源前,舞蹈在儀式、禮儀、慶典和娛樂方面都十分重要。考古提供舞蹈的痕跡,例如9000年前在印度的賓姆貝特卡的岩石壁畫和公元前3300年埃及墓壁畫描繪的繪畫舞蹈人物。
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舞蹈[6],產生於奴隸社會,[7]發展到秦漢之際已形成一定特色:長袖細腰、飄逸輕盈、技藝並重、剛柔相濟。[7]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外樂舞的大交流以及唐代帝王的重視,楊貴妃等舞蹈家的出現,使中國表演性舞蹈空前繁榮。[7]
宋元明清以後,中國的表演性舞蹈逐漸融入戲曲,成為塑造角色、表達情感、展示劇情的戏曲化舞蹈。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作為獨立的劇場藝術的舞蹈日益完善和成熟起來。[6]
中國舞蹈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構圖」的對稱性,左邊的人做了一種姿勢,右邊的人也做一種相應的姿勢。舞蹈的三要素是指表情(不單是臉部的表情,是全身的表情)、節奏和構圖。中國舞蹈的表情和節奏各有特點,但特徵最顯著的是構圖。這種構圖在舞蹈中叫做「對稱的平衡」。[8]
根據舞蹈的功能、用途,可分「實用舞蹈」(自娛)與「表演舞蹈」(娛人)兩大類;每大類下,再根據「時間」分為傳統與流行,共計即四類; 然後可再往下細分但無論那一個分類方法,其界線均已模糊,分類表示如下。
以健身、怡情、益智、表現為目的,往往參與者即舞者兼觀眾,可不必觀眾。
以表演或欣賞為目的,參與者分為演出者及觀眾。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