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國遊說(英語:Lobb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指的是美國的特殊利益集團僱傭人脈廣泛的專業倡導者——通常是律師——在美國國會等決策機構為特定立法進行論證、爭辯等有償活動。這是一個極具爭議的現象,美國民眾及新聞記者常以負面眼光看待此事,[1] 一些評論家將此描述為合法的賄賂、權力尋租及敲詐勒索。[2][3] 雖然遊說活動受到廣泛而複雜的規則約束,如果不遵守這些規則將由可能導致監禁等懲處;但是法院的裁決已經將遊說活動解釋為受《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護的兩項自由,即:言論自由和集會自由。自1970年代以來,美國的遊說活動在遊說從業人數和遊說預算規模等方面大幅增長,並成為許多人批評美國統治方式的焦點。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1年8月30日) |
由於遊說活動需要大量披露,因此在公共領域有大量的信息涉及到遊說活動的實體、方式、對象及預算等。目前的情況表明,大部分的遊說活動主要由公司進行,其中也出現了不少代表各種族群利益的聯盟。遊說活動發生在各級政府,可以是聯邦、州、縣、市和地方政府。在華盛頓特區,遊說活動主要針對國會議員,但也一直在努力影響政府機關官員和最高法院的任命。遊說可以對政治制度產生重要影響; 例如,201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特殊利益遊說增強了精英群體的權力,並且是將國家政治結構轉向寡頭政治的一個因素,在這種寡頭政治中,普通公民“幾乎沒有或極少有獨立影響力”。[4]
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從事遊說活動的從業者超過12,000人,但大部分的遊說活動卻由不到300家公司負責處理且公司間的人員流動率較低。[5] 根據《國家》在2014年的一份調查顯示,雖然2013年的註冊說客人數只有12,281人,相較於2002年有所下降。但遊說活動卻在增加並“轉入地下”,因為說客使用“越來越複雜的策略”來掩蓋他們的活動。分析師詹姆斯·瑟伯估計遊說業的實際從業人數在10萬以上,而年產值在90億美元規模。[6] 華爾街曾花費20億美元來試圖影響2016年總統大選。[7][8]
政治學家托馬斯·戴伊曾經說過,政治就是爭奪稀缺的政府資源;誰在何時何處因何原因而又以何方法獲得它。[9] 由於政府負責在美國如此複雜的經濟體中制定規則,因此受這些規則影響的各種組織、企業、個人、非營利組織、貿易團體、宗教、慈善機構和其他團體都會施加相應的影響於那些它們可以得到並有利於它們事業的決定。自從文明時代以來,任何有組織的社會都會發生影響力之爭。無論是古代雅典、美第奇時期的佛羅倫薩、中國封建時代末期,還是現在的美國都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的說客類似於舊制度下的幸臣。如果說投票是民眾控制政府的一種方式,那遊說則是一種更具體且更有針對性的努力,因為它專注於範圍更小的問題。[1]
遊說在英語中又有“大廳”之意,這個詞語源自英國議會的建築結構,指的是在主廳之外一個中間有蓋的房間。一些推動議程的人士會在這裡與議員見面,他們則被轉喻為“說客”。儘管1890年的一個說法表明“遊說”一詞的應用來自美國,且這個詞語在英國用得並不多。[10] 位於賓夕法尼亞大道1401號且距離白宮僅兩個街區的威拉德酒店(The Willard Hotel)宣稱“遊說”這個詞語起源於這裡,“尤利西斯·辛普森·格蘭特在威拉德酒店大廳裡推廣了這個詞語。當時他正坐在大廳裡享受白蘭地和雪茄卻常常受到自我推銷者的困擾,他將那些人稱為‘說客’。”[11]
在日常生活中,遊說一次可以描述為各種各樣的活動。從一般意義上說,它意味著倡導、推廣或促進某項事業。從這個角度說,任何試圖影響任一有政治立場的人之行為都可以被稱為遊說;而在實際上,遊說這個詞在某些定義鬆散的時候也可以這麼使用。給國會議員寫信,甚至在政治會議上質疑候選人的人,都可以被解釋為說客。[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