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華基督教禮賢會(Chinese Rhenish Church Hong Kong Synod),簡稱禮賢會,是屬於基督新教教派信義宗的教會,為德國聯合差會成員之一。
礼贤会起源於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莱茵音譯即礼贤)伍珀塔尔的巴冕城(Wuppertal – Barmen,又譯作巴門)。1828年,成立差会巴冕差会(Barmen Mission)其後改名為礼贤会(Rhenish Mission)。1829年開始遣派传教士前往西非、南非、南亞、東南亞和中國傳揚福音,與柏林差會及巴色會並稱為「三巴差會」。至1971年,禮賢會與「柏林差會」(又稱為「巴陵信義會」)合併為「德國聯合差會」,但該會屬下的「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區會」仍沿用舊名至今。
禮賢會香港區會現主要服務在教育和社會福利等方面。區會實行自治、自養、自傳之模式運作。
1847年3月19日,柯士德牧師(Heinrich Konrad Dieter Köster)及葉納清牧師(Ferdinand Genähr)於乘船抵達香港,向来华多年的第一位德国传教士郭士立牧師(Rev. Dr. Karl Friedrich A. Guslaff)學習中文。到1919年,建立的传教站包括:香港(1847年)、东莞塘頭廈(1886)、东莞(1890)、东莞桥头逕背(1898)、东莞太平(1898)和增城新塘(1903)共6处[1]。
礼贤会在华传教的范围一直集中在廣東寶安和東莞兩縣,總會在東莞县城,下分為太平、寶安、塘廈、東莞、廣州和香港六區。在東莞设有普濟醫院。
中華基督教禮賢會由1847年到1950年的宣教範圍包括粵、港兩地,1951年香港區會在香港政府註冊成為法團,禮賢會在香港的聖工便與中國大陸的聖工分道揚鑣。香港區會現時共有19間堂會(會友約13,000人)及2間中學(學生人數大約2000人)。
區會
在1975年,香港禮賢會到台灣設立台北堂。1976年於加拿大多倫多;1981年於英國倫敦及美國加州;1982年於美國明城亦設立分堂。直至1980年代中期,香港禮賢會因投資物業出現經濟危機,此些海外堂會和相關機構都被迫陸續停辦。經改組領導層及全會會友支持,在數年內脫離危機,現發展巳告穩定。
主任牧師、宣教師、傳道人、長老、執事等。
文職: 主任幹事、幹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