炻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炻器

炻器(shí,英语:Stoneware)是介于陶器瓷器之间的陶瓷器[1],原料主要是石器土或非耐火的火泥[2],吸水率通常小于6%[3],有的施釉,有的不施釉[4]

清代紫砂壶
1850年代的斯塔福德郡仿瓷陶盘

名称

炻器这个名称来源于欧洲,本意是石器。日本人翻译时为了表明它不是用石头加工成的,而是经过烧制的,所以加上‘火’字旁,写作炻器。中国传统上没有炻器这一分类,例如定窑烧制的炻器被称为瓷器[5]。根据欧洲工业标准Combined Nomenclature:

"炻器,虽然致密,防渗,且硬度足以抗拒钢尖刮擦,却不同于瓷器,因为它比较不透明,并通常只是部分地玻璃化。它可能是玻璃质或半玻璃质。颜色通常是灰或褐,因为用于其制造的粘土不纯,通常要上釉。"

种类

Thumb
顶部施釉的美国明尼苏达州雷德温陶壶[6]

炻器按其坯体的细密性,均匀性以及粗糙程度可将炻器分为粗炻器与细炻器两大类。粗炻器常见于工业用的耐酸化工陶瓷[7],建筑陶瓷和缸器,细炻器常见于日用炻器和陈设品。[8]

炻器在公元前2600至前19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被大量烧制[9][10][11]中国在晚商时期出现炻器[12],在汉代大量生产[13][14]。宜兴紫砂陶即是一种不施釉的有色细炻器。

欧洲炻器有:

  • Böttger Ware是一种暗红色的炻器,在欧洲瓷器史上意义重大。[15][16][17]
  • Cane Ware英国18世纪一种浅棕色的炻器。 [18][19]
  • Crouch Ware是18世纪初的一种浅色炻器,被认为是英格兰最早的炻器。[20] 
  • Rosso Anticos是18世纪英格兰一种红色、无釉炻器。[21][22]

材料和烧制

炻器土坯常含有铁或碳等杂质,可塑性差异很大[23]。耐火火泥中高岭石含量高,并有少量的云母石英。非耐火的火泥主要是云母和长石。[24]

炻器坯料的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大致为:SiO2 55~65%;Al2O3 25~35℃;熔剂氧化物总量5~8%。[25]

瓷器烧制温度从1100 °C至1300 °C不等[26]

炻器的吸水率可以低于1%。[27]

炻器在近代也被辨識出另一個亞類型稱為"無燧炻器"(Flintless Stoneware),依照1950年英国特殊陶瓷器準則定義為:"主體以不含燧石、石英或矽之天然黏土所製造的器具"[28]

傳統東亞的陶瓷器分類通常只分作"低溫燒製"(low-fired)的陶器和"高溫燒製"(high-fired)的瓷器,沒有介於陶與瓷之間的歐洲式炻器之分,且東亞的炻器在當地大多被歸類為瓷器,不過通常不上釉也非白色的。[5]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