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思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歷史修正主義(英語:historical revisionism)在歷史編纂學中是指根據以往被忽略的證據,重新解讀主流的歷史觀點。它通常意味挑戰被專業學者所持有的對一個歷史事件的傳統觀點,或引入新證據,或重新陳述參與人的動機和決策。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11月12日) |
新的證據可能推翻舊有的解讀,包括新發現的史料、新開放的機密文件、或是新的研究方法(例如古老DNA、放射性定年法)。
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意識形態,例如民族主義會讓人們從自己國家的角度來看待歷史事件,或是多元主義讓歷史學家用新的角度來看待傳統以希臘、羅馬、或漢族為中心的歷史。
歐洲歷史中的黑暗時代以往被認為是羅馬帝國衰落、造成歐洲文明崩壞的時代,「黑暗」這個描述是與「光明」相對,帶有負面的意味。然而,這些只是義大利跟高盧(今法國人)的觀點,隨著越來越多非拉丁文的史料出土,歷史學家開始認知到在這個時代的凱爾特、日耳曼、斯拉夫等文明都非常活躍,不亞於其他時代,原本看似「沒有文化」的現象只是因為歷史學家手上沒拿到史料造成的錯覺。許多現代歷史學家不再使用這個詞。[1][2]
1974年美國歷史學家布朗質疑马克思主義者提出的所謂「封建制度」在各地都不一樣,當時也沒有這個詞,尤其之後還用到歷史發展獨立於歐洲的地方(例如日本),把這些本質上並不相同的東西通稱為「封建」、當作類似的東西並不合適[3] [4]。 現代西方歷史學課本以及日本歷史學家都很少再提封建制度[5][6]。
歐洲人「發現」的土地大多本來就已經有人居住,在澳洲的歐洲後裔作為殖民者,終於在20世紀後半開始重視原住民人權與道歉,並在教育作品中修正觀點。[來源請求]
岳飛以往被漢人視為對抗金人的英雄,但是在「中華民族」概念形成後,女真人和漢人都是中華民族,是否仍算是民族英雄就起了爭議[7][8]。
臺灣日治時期與戰後時期皆曾在小學課本裡描述吳鳳「為革除台灣原住民出草的習俗而捨生取義」,然而此故事與鄒族口傳歷史背道而馳,內容可能被過度誇大,且有鄙夷原住民的嫌疑,並造成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而受爭議。在原住民團體的一再抗議下,1989年教育部正式將此故事從教科書刪除。[來源請求]
中国历史研究院旗下的《历史研究》将明朝和清朝的海禁政策定义为“维护国家安全、防范西方殖民侵略”的“自主限关”政策,而非通常认为的“闭关锁国”[9]。
2010年代前的傳統香港歷史教育一直對英屬香港評價良好,認爲香港能從開埠時期的一個小漁村,成長為國際金融中心及世界上其中一個經濟最發達地區的原因,與英治時期法律高效,港英政府施政得宜,以及受惠于雁行理论帶來的高度經濟成長有關。
但于2010年代后,中央政府加强對香港教育進行管制,在「去殖化」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下,中國大陸及香港開始出現對英屬香港時期批判的聲音。現時内地主流觀點認爲,香港在英國殖民的發展,與港府施政及國際經濟環境無關;香港能成爲國際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是因爲内地特意保留香港作爲改革開放前唯一的對外貿易出口,而香港的發展僅是受惠靠著内地的閉關鎖國;所以當内地開始進行改革開放后,香港的經濟地位下降是理所當然。[來源請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