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修正主義
思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歷史修正主義(英語:historical revisionism)在歷史編纂學中是指根據以往被忽略的證據,重新解讀主流的歷史觀點。它通常意味挑戰被專業學者所持有的對一個歷史事件的傳統觀點,或引入新證據,或重新陳述參與人的動機和決策。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11月12日) |
原因
新的證據可能推翻舊有的解讀,包括新發現的史料、新開放的機密文件、或是新的研究方法(例如古老DNA、放射性定年法)。
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意識形態,例如民族主義會讓人們從自己國家的角度來看待歷史事件,或是多元主義讓歷史學家用新的角度來看待傳統以希臘、羅馬、或漢族為中心的歷史。
例子
歐洲歷史中的黑暗時代以往被認為是羅馬帝國衰落、造成歐洲文明崩壞的時代,「黑暗」這個描述是與「光明」相對,帶有負面的意味。然而,這些只是義大利跟高盧(今法國人)的觀點,隨著越來越多非拉丁文的史料出土,歷史學家開始認知到在這個時代的凱爾特、日耳曼、斯拉夫等文明都非常活躍,不亞於其他時代,原本看似「沒有文化」的現象只是因為歷史學家手上沒拿到史料造成的錯覺。許多現代歷史學家不再使用這個詞。[1][2]
1974年美國歷史學家布朗質疑马克思主義者提出的所謂「封建制度」在各地都不一樣,當時也沒有這個詞,尤其之後還用到歷史發展獨立於歐洲的地方(例如日本),把這些本質上並不相同的東西通稱為「封建」、當作類似的東西並不合適[3] [4]。 現代西方歷史學課本以及日本歷史學家都很少再提封建制度[5][6]。
歐洲人「發現」的土地大多本來就已經有人居住,在澳洲的歐洲後裔作為殖民者,終於在20世紀後半開始重視原住民人權與道歉,並在教育作品中修正觀點。[來源請求]
岳飛以往被漢人視為對抗金人的英雄,但是在「中華民族」概念形成後,女真人和漢人都是中華民族,是否仍算是民族英雄就起了爭議[7][8]。
臺灣日治時期與戰後時期皆曾在小學課本裡描述吳鳳「為革除台灣原住民出草的習俗而捨生取義」,然而此故事與鄒族口傳歷史背道而馳,內容可能被過度誇大,且有鄙夷原住民的嫌疑,並造成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而受爭議。在原住民團體的一再抗議下,1989年教育部正式將此故事從教科書刪除。[來源請求]
中国历史研究院旗下的《历史研究》将明朝和清朝的海禁政策定义为“维护国家安全、防范西方殖民侵略”的“自主限关”政策,而非通常认为的“闭关锁国”[9]。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