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權力菁英》(英語:The Power Elite)是美國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1956年出版的著作。此書認為,經濟(大型商業公司的執行長)、政治(政治領袖)與軍事(高級將領)三者之間關係密切、具有共同利益,形成了美國社會的權力菁英。
財富和權力的最上層是由這些人所占據,商業公司供養軍事與政治,而政治與軍事制訂對商業公司有利的政策,軍事與政治退休後被聘請至商業公司當顧問,所有一切權力與利益就在這三方團體中流動,然而數百萬名普通公民僅如傀儡,對此無所知覺,有所知覺者也無能為力打破這個結構。
這本書是米爾斯另一本著作《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的對應書籍,它審視了中階幹部(白領人群)在美國社會中日益增長的角色、並描述了美國中產者的輪廓。這本書的主要靈感來自德國政治學家弗朗茲·利奧波德·諾伊曼1942年的著作《巨獸:國家社會主義的結構與實踐》,它深入研究了納粹主義和納粹德國的統治階級,包括四個明顯不同的集團,即大工業界、政黨、官僚以及軍隊,這些集團有著一致的利益、環環相扣、互相合作利用,最終擴張了納粹主義的控制[1]。這本書帶給米爾斯重大的影響,他表示此書給了他「掌握整個結構的手段,並分析了現代資本主義民主中可能發生的一切」[2]。
根據米爾斯的看法,「權力菁英」是在主導機構(軍事、經濟和政治)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一群人,而他們的決定(或根本沒經過決策)卻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和後果,不僅是規劃控制著美國人口,也擴大為「世界的基本人口」。米爾斯認為,他們領導的機構是三大集團的成功組合:
重要的是,與現代美國陰謀論不同,米爾斯認為這些權力菁英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菁英地位,因為「他們經常不了解他們的角色」。他相信這些權力菁英是藉由世襲、雄厚的家世背景才能身居今天的高位上。米爾斯認為,權力菁英通常畢業於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名流子弟的教育機構,一進入社會就能獲得非常突出的職位。他也認為其他常春藤盟校校友發起的兄弟會與姊妹會和各種非正式的哈佛俱樂部(如坡斯廉俱樂部和飛行俱樂部),都成為權力菁英之所以獲得權力的社交來源。
根據米爾斯的看法,由此產生控制美國的三大主導體制(軍事、經濟和政治制度)的權力菁英大致可分為六種類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