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小行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行星5145 (Pholus,发音为/ˈfoʊləs/,源自希臘語:Φόλος),中文譯名為人龍星,是太陽系的一顆半人馬小行星,運行在一個橢圓軌道上,近日點在土星軌道的內側,遠日點在海王星的外側。相信人龍星是來自古柏帶的天體,而自從西元前764年之後,未曾接近大行星至一天文單位以內,並且會維持到西元5290年[3]。
发现 | |
---|---|
發現者 | 太空監視 (David L. Rabinowitz) |
發現日期 | 1992年1月9日 |
編號 | |
其它名稱 | 1992 AD |
小行星分類 | 半人馬小行星、小行星 |
軌道參數[1] | |
曆元 2008年11月30日 (JD 2454800.5) | |
遠日點 | 4784.1 Gm (31.98 AU) |
近日點 | 1305.9 Gm (8.730 AU) |
半長軸 | 3045.2 Gm (20.356 AU) |
離心率 | 0.5711 |
軌道週期 | 33547.41 d (91.85 yr) |
平均軌道速度 | 6.01 公里/s |
平近點角 | 67.49° |
軌道傾角 | 24.65° |
升交點黃經 | 119.44° |
近日點參數 | 354.92° |
物理特徵 | |
大小 | 185±16 公里 [1] |
質量 | ~6.6×1018 kg |
平均密度 | 2.0? g/cm³ (假設) |
表面重力 | ~0.052 米/秒² |
~0.098 公里/秒 | |
自轉週期 | 9.98 小時[1] |
反照率 | 0.046±0.02 |
溫度 | ~62 K |
光譜類型 | (red) B-V=1.19; V-R=0.78 [2] |
絕對星等(H) | 7.0[1] |
它是David L. Rabinowitz在亞利桑那大學執行太空監視計畫時發現的,並且被命名為人龍星(Pholus),在神話中是喀戎的兄弟,稍後被作為小行星2060的名字,以遵循穿越外行星軌道的小行星都以半人馬族的諸神命名的傳統。
人龍星是被發現的第二顆半人馬小行星,並且很快的發現它的顏色相當紅,而被暱稱為大紅星,而這種顏色被推論為它的表面存在著有機化合物[4]。
曾經從反射光譜使用兩種空間隔離的元素估計人龍星表面的成分[5]:黑暗的非結晶碳和緊密混合的水冰、甲醇冰、橄欖石顆粒和混雜著複雜的有機化合物(tholins)。黑色的碳元素成分被用來解釋這些天體的低反照率。
不同於第一顆半人馬小行星開朗,人龍星沒有彗星狀的活動特徵。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