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奮起湖,舊稱糞箕湖[1]、畚箕湖(白話字:Pùn-ki ô͘),隸屬台灣 嘉義縣 竹崎鄉中和村、海拔約1,400公尺之山城,以阿里山森林鐵路中途站、鐵路便當、老街與自然景色聞名,有中台灣九份之稱。
臺灣話稱山坳地為「湖」,奮起湖中的「湖」即為此意,當地實際上沒有此湖。
奮起湖聚落海拔約1405公尺,東、西、北三面環山,地勢低窪,中間低平,形如畚箕,故而舊稱畚箕湖。[2]
在日治初期的官方公文及地圖裡,該聚落名稱均寫為糞箕湖。[3][1]在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完成的《臺灣堡圖》裡,糞箕湖聚落被畫入嘉義廳 嘉義東堡 大湖庄(街庄社鄉制)的管轄範圍內。[1]
1912年(明治四十五年)1月24日,嘉義廳嘉義東堡的大湖庄、公田庄各拆出一部分轄區,成立新的街庄「糞箕湖庄」,其範圍包括糞箕湖聚落及臨近的石槕、頂笨仔、柑仔宅、茄苳仔等聚落。[4][5]
同年10月阿里山森林鐵道設於本聚落的車站完成通車時,改用發音相近的奮起湖作為站名,其後逐漸變成聚落名稱;但行政區劃名稱直到日治時期結束,始終未曾改變。1920年(大正九年),廢廳制改設五州二廳,糞箕湖庄改制為糞箕湖大字,隸屬於臺南州 嘉義郡 竹崎庄(新制街庄)。[6]
戰後竹崎庄改制為竹崎鄉,隸屬於臺南縣,大字改制為村。1950年(民國39年)10月,雲、嘉、南分治,竹崎鄉改隸屬於嘉義縣。1951年(民國40年)8月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調查各縣市地名沿革時,原糞箕湖大字轄區已拆成中和村、光華村兩村,[7]奮起湖聚落隸屬於中和村。[8]
奮起湖的房舍依山坡而建。在阿里山森林鐵路未開闢前,當地商家已於今中和派出所南側下方的原始老街(今名「下腳店仔」、「老老街」)聚集,略具街道雛形。[9]依據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5月的調查報告,當時聚落規模已有10戶、63人。[3]
阿里山森林鐵路建成後,奮起湖車站是最大的中途站。早年,蒸汽機車從嘉義市 北門車站行駛至此加水、填煤,所以火車會停留較長的時間;同時行車已近中午用餐,車員及乘客在此休息,造就奮起湖的鐵路便當文化[10],亦成為附近村落趕集聚散之地、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貨物、人群最大集散中心。
位於火車站下方的現代「老街」,因為地勢比原始老街高,當地人便稱原始老街為「下腳店仔」,而此處為「頂頭店仔」。[11]在台灣日治時期,林木資源豐富的奮起湖亦是木屐的製造重鎮,當時街道大多用煤渣鋪設,穿木屐不黏腳,因此當地人都人腳一雙。
阿里山公路建成後,由於鐵道的重要性下降,奮起湖亦一度沒落蕭條。近年來因週休二日及鐵道文化興起,奮起湖才再度成為旅遊熱點。其中以夜探螢火蟲、鐵道便當、木屐、奮起湖神木尤具特色。現時老街總長不到二百公尺,[11]歷史超過一百年。
編號 | 經營業者 | 區間 | 備註 |
---|---|---|---|
7302 | 嘉義縣公車 | 嘉義-奮起湖 | 經由南門、崇文國小、大業國中、輔仁中學、興村、後庄、中庄橋、和美村、三和公司、頂六、樹頭埔、隆興、汴頭、十塊厝、公館仔、雙連橋、牛埔農場、逐鹿社區、觸口遊客中心、觸口、仁愛橋、石鼓盤、下寮、中寮、鞍腳、文化城、龍美、鹿堀、瞭望台、鞍頂、林厝、隙頂、潮州湖、巃頭、石壁、永樂、東永和、永興、望峰、石棹、中興國小、苗圃、中和國小、奮起湖、中山山莊 |
7322 | 嘉義縣公車 | 嘉義-阿里山 | 僅台灣好行阿里山線B1線行經奮起湖;經由南門、崇文國小、大業國中、輔仁中學、興村、後庄、中庄橋、和美村、三和公司、頂六、樹頭埔、隆興、汴頭、十塊厝、公館仔、雙連橋、牛埔農場、逐鹿社區、觸口遊客中心、觸口、仁愛橋、石鼓盤、下寮、中寮、鞍腳、文化城、龍美、鹿堀、瞭望台、鞍頂、林厝、隙頂、潮州湖、巃頭、石壁、永樂、東永和、永興、望峰、石棹、醫療中心、頂湖茶葉、湖底、福山、十字村、青年活動中心、奮起湖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