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哈茨方案(德語:Hartz-Konzept)是德国政府於2002-2005年逐步推行的,针对失业人口調整救济內容、培训和促进再就业的社会改革方案。源于2002年2月施洛德政府鑑於經濟蕭條、大量失業、德國社會福利體系負擔沉重,因此決心改造整個社會和就業體制,组成一个專案小組,主席是社會民主黨黨員,同時是福斯汽車的董事Peter Hartz,因此这一改革方案也被稱為「哈茨方案」。
2002年8月,「哈茨小組」提出研究成果,被稱為「哈茨提議」。从2003年1月实施Hartz I方案,到2005年1月年推出Hartz IV方案,其間與之後迄今並不斷修改。「哈茨方案」同時也是德國2003年起一套更大的社會改革架構--《議程2010》--的核心內容。
Peter Hartz本人在2005年,因為擔任福斯汽車董事的期間涉嫌背信罪而被起訴,案由是他連續10年用鉅額收買公司工會的主席Klaus Volkert及其情人,賄賂金額總計260萬歐元。2007年1月,經過認罪協商之後,被判處2年有期徒刑、緩刑,併科罰金57萬6千歐元。[1] 背信、資方代表、白領犯罪的罵名,從此也在德國社會爭辯「哈茨方案」以及《議程2010》時經常被提出來做為哈茨方案不可信、會殘害勞工階級的論點。
2010年2月9日,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判決哈茨4号方案部分违宪,並要求聯邦議會在2010年結束前修法改善[2]。2月16日德国议会就这一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场面十分激烈,并出现了罕见的人身攻击语言[3]。
2003年1月1日生效。
2003年1月1日生效。
兩項主要政策:
2004年1月1日生效。
2005年1月1日生效。
2002年2月22日 | 聯邦政府委託民間人士 Peter Hartz領銜的「Hartz專案小組」研擬起草法案。 |
2002年8月16日 | Hartz專案小組公開發表其研究結果(所謂的「Hartz提議」,德語:Hartz-Vorschläge。) |
2002年8月22日 | 聯邦政府決定執行此方案,正式名稱為「勞動市場的現代化服務法案」(德語:Die Gesetze für Moderne Dienstleistungen am Arbeitsmarkt),並訂出四個執行階段。 |
2002年12月23日 | 「勞動市場的現代化服務第一法案」(哈茨一,Hartz I)在國會通過; 定為2003年1月1日生效,部分條文較晚生效。 |
2002年12月23日 | 「勞動市場的現代化服務第二法案」(哈茨二,Hartz II)在國會通過; 定為2003年1月1日生效,部分條文較晚生效。 |
2003年12月23日 | 「勞動市場的現代化服務第三法案」(哈茨三,Hartz III)在國會通過; 定為2004年1月1日生效,部分條文較晚生效。 |
2003年12月24日 | 「勞動市場的現代化服務第四法案」(哈茨四,Hartz IV)在國會通過; 定為2005年1月1日生效,部分條文較晚生效。 |
2005年11月22日 | 歐洲法院(EuGH)的「Mangold判決」宣告「哈茨一」裡面關於52歲以上勞工的解僱保護被鬆綁的部分,違反歐盟條約禁止歧視(因年齡)的規定。 |
2007年12月20日 |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BVerfG)判決:「哈茨四」裡面將「就業中心」(德語:Jobcenter)設為由聯邦和地方行政區共同組織、經營,違反憲法上關於中央/地方分權的設計,違憲。並命3年內修法改善。 |
2009年1月27日 | 德國聯邦社會法院(BSG)判決:「哈茨四」裡面關於與需救助之成人同住的未滿14歲少年,計算「定期補助」(德語:Regelleistung)的公式算出來金額普遍太低,有違憲之虞,而向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聲請釋憲。[10] |
2010年2月9日 | 回應聯邦社會法院的憲法上訴,德國聯邦憲法法院(BVerfG)判決:「哈茨四」計算「定期補助」(德語:Regelleistung)的公式算出來金額普遍太低,無法保障生存最低需求(德語:Existenzminimum)。所謂生存最低需求,除了生理存活之外,尚包括社會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的最低參與機會;這是由德國基本法第1條「人性尊嚴」和第20條「社會國原則」所導出的獨立基本權,國家應配合時代改變,修改補助的內容,滿足這個人類生存的最低需求。 國會必須在2010年底之前修法。[11] |
南德日報2013年3月9日細數《哈茨方案》十年來的成敗:[4]
德國左派黨(德語:Die Linke)和經濟學家則認為,「Hartz IV」領取者長年維持在400-500萬人間,以及其中有100多萬人八、九年下來脫離不了被救濟的角色,正指出就業問題固然一小部分出自、但絕大部分不在這些失業者的動機不足或能力不足,而是在近發展於德國的經濟規模、產業模式,就是無法提供充足的就業位置。換言之,失業的存在乃生產方式追求效率、降低成本的必然結果,失業者某方面而言是社會變遷的弱者,鄙視或責怪他們懶散,在大部分情況並不公平。[14]高失業人口成為常態的社會,早在近30年前,1986年,德國社會學家Ulrich Beck的名著《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中就已分析過成因。如今的政治或媒體若草率地將社會結構性的失業歸因於失業者個人的不努力,可謂犯了心理學上所稱的「基本歸因錯誤」(英語: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