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罗琳·艾格尼斯·布雷迪(英語:Caroline Agnes Brady,1905年10月3日—1980年11月5日)又名卡罗琳·阿格尼斯·冯·艾格蒙特·布雷迪(Caroline Agnes Von Egmont Brady),是专攻古英语和古諾斯語作品的美国语文学家。她1943年发表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的著作《厄尔曼纳里克传说》,并在20世纪后半叶发表三篇极具影响的盎格魯-撒克遜人诗作《貝奧武夫》主题论文,还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等学府任教。
布雷迪是生于天津的美国公民,儿时经常旅行,曾在洛杉矶、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奧斯汀生活。她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深造并获学士与硕士学位,1935年获哲學博士学位。接下来她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农学院讲授英语,1941至1946年任伯克利分校语言文学助理教授。此后三年布雷迪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1949年底转为中俄勒冈社区学院首批讲师但几个月就因“身体不好”辞职。[1]布雷迪获1952至1953年美国大学妇女协会马瑞恩·塔尔伯特学术奖,但发表两篇文章后四分之一个世纪没有参与学术研究。她的另外两篇文章其一在1979年发表,另一篇在她去世后于1983年发表。
布雷迪的专著《厄尔曼纳里克传说》提出,两种相互冲突的传统源自哥特国王厄尔曼纳里克,为她赢得“见闻广博、善于鉴别”,“敢于抛开他人既有论断”美誉[2]。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学者凯瑟琳·奥布莱恩·奥基夫认为布雷迪的《贝奥武夫》主题论文堪称“基础研究”,将“传统意义上的语文学”遮挡在诗作“辞汇含义光芒下”[3]。布雷迪的论文认定,《贝奥武夫》作者“不是机械堆砌同义词与常规隐喻的工匠,而是深知如何使用各种辞汇和短语的艺术家”[4]。
卡罗琳·艾格尼斯·布雷迪1905年10月3日生于天津[5][6][7][8],父亲大卫·约翰·布雷迪是美国陆军上校、工程师兼秦皇岛开滦矿务局总经理,母亲(安妮·露西·)莫德·肖特是魁北克省舍布魯克法院首席书记约翰·肖特之女[9][10][11][12][注 1]。两人1904年在上海圣三一堂完婚[12][14],共有两个女儿,长女卡罗琳比妹妹弗朗西斯·莫德·布雷迪大十岁[9][18]:v。大卫是英国移民后代[19],在德克萨斯州奧斯汀长大,随陆军四处奔走[20][21],兄弟约翰·布雷迪和威尔·布雷迪——卡罗琳的大叔与二叔——都是德克萨斯州著名律师和法学家[22][23]。威尔是里夫斯縣首任地方檢察官[24],还在埃尔帕索当上县法官[23]。约翰是奥斯汀乃至德克萨斯州名人,曾任法官和州副检察长,但顺风顺水的事业因1929年杀害情妇入狱三年戛然而止[22]。卡罗琳之母按母系追溯四代可至安东尼·范埃格蒙德(莫德的外高祖父),是加拿大早期居民[16][17],自称埃格蒙德王朝直属后裔,但20世纪后半叶研究结果证实他真名安东尼·雅各比·威廉·吉本,乃荷兰逃犯[25]。
1910年5月,四岁的布雷迪随父母乘“贝西多勒号”汽船从上海来到洛杉矶[26]。船上主要装载生鐵,乘客只有两家人和一名单独出行的女子,据《洛杉矶先驱报》记载此行在太平洋上很不太平,途中撞上鲸[26][注 2]。布雷迪一家年底已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生活[7]。《洛杉矶先驱报》声称大卫是标准石油工程师[26],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属美国陆军国民警卫队彩虹师[28],辗转法国和德国服役,由上尉逐渐晋升至上校[20][21]。父亲远赴海外期间卡罗琳与家人住在大叔约翰·布雷迪位于奥斯汀的大别墅[19][20][21][28],直到1919年8或9月大卫归来[21][28]。1920年,大卫与兄弟威尔都在总部位于洛杉矶的阳光石油公司工作[29]。
1924年8月布雷迪获加利福尼亞大學南方分校(今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录取,进入师范学院深造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她积极参与学校组织,如ΒΦΑ姐妹会、基督教女青年會,还当上普赖坦学会主席。[30]1928年毕业并获英语文学学士学位后[31][32],她又在1930年5月15日获伯克利分校文學碩士学位[33][6]。同年她在伯克利开始攻读哲學博士[34],1935年凭论文《厄尔曼纳里克传说》毕业[35][36][37]。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阿瑟·吉尔克里斯特·布罗德尔五年后与布雷迪合著论文[38]。
布雷迪偶尔采用全名“卡罗琳·阿格尼斯·冯·艾格蒙特·布雷迪”[35][39][40],但发表作品时普遍采用“卡罗琳·布雷迪”,有时加上中间名首字母缩写“A.”,论文答辩提纲采用“卡罗琳·阿格尼斯·冯·艾格蒙特·布雷迪”[35]。图书馆条目和美國現代語言學會会员名单同样采用长名[39][40]。
1935年[41],布雷迪拿到哲学博士学位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农学院当英语讲师[42][43],1941年7月13日晋升伯克利分校语言文学助理教授[44]。1943年,她“全盘重写”的论文《厄尔曼纳里克传说》发表[18]:vii。布雷迪在伯克利分校任教至1946年[45],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英语助理教授任教三年[45][41][46]。
布雷迪1949年迁居俄勒冈州克拉馬斯縣克拉马斯福尔斯[47],与另外三人成为新成立的中俄勒冈社区学院首批共四名讲师[45][48]。布雷迪在克拉马斯福尔斯和本德两地分校上课[47][49],提供英语写作和英语文学概论课程[50][51][52][53],但只工作数月就因“身体不好”辞职[1]。
1952年5月,布雷迪在纽约州布隆克維桑代克-巴恩哈特词典出版商巴恩哈特公司当同义词编辑[6]。同年她获1952至1953年美国大学妇女协会马瑞恩·塔尔伯特学术奖[注 3][6][4],奖金2200美元,感谢她“研究并重新解读古英语诗歌的大量复合词和短语”,检视上下文辞汇用法,“判断各诗人是否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使用复合词和短语[6]。布雷迪还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哈佛大学工作[注 4]。1952年布雷迪出版文章《〈贝奥武夫〉中“海”的同义词》[4]和《带“rád”的古英语名词复合词》[59]。
布雷迪此后经历不明,1979年她列入加利福尼亚州地址簿[60]。同年她发表第二篇《贝奥武夫》主题文章《〈贝奥武夫〉中的武器》[61],最后一篇《〈贝奥武夫〉中的战士》在她去世后于1983年发表[62][63]。
1941年《加利福尼亚名人录》卡罗琳·布雷迪条目称传主支持民主党并信奉圣公会[5],父亲1953年1月下旬去世[10],母亲1959年11月[11]。1980年11月5日,卡罗琳·布雷迪在华盛顿州贝尔维尤与世长辞[64][65][62][66]。学术期刊《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1979年列出布雷迪的地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新港滩科罗纳戴尔马尔,她的最后两篇作品均在该期刊发表[60]。布雷迪的妹妹弗朗西斯·布雷迪·阿克利1993年12月14日去世,身后没有子女[67]。
布雷迪著作《厄尔曼纳里克传说》认为,两种相互冲突的传统源自四世纪哥特人国王厄尔曼纳里克,东哥特王国传说他乃一代明君,被征服的人称他暴君[68][69]。她研究日耳曼神话棘手问题的能力出众,善于应对关联学术的复杂本质,论文评价反倒有所不及[70]:502–503。她以“见闻广博、善于鉴别”著称,“敢于抛开他人既有论断”[2]。学者认为,无视既有论断令布雷迪的作品“在批判领域比构建角度更有价值”[71],还有评论称赞她“不依赖前人观点得出结论,可以肯定的是,她的著作将彻底梳理部分领域,理清他人在推理等各方面发现或存在的缺陷”[2]。学者赞扬布雷迪“充满活力、不亚于肯普·马龙”[72],结果马龙两度发文批评她在学术上不够成熟,“高估辩论各方观点价值”[注 5][68][69]。其他学者对论文观点有所保留但普遍持支持立场,古英语学者菲利普·苏尔斯写道:[73]
她的语言学和考古学知识都很渊博,对参考书目把握精准,对语言的了解尽显学者本色……确定挪威习俗反映的哥特晚期传说并检视结果导向很有研究价值,其他人一直是以日耳曼文献为来源。我无法接受她的假设,但这无疑是美国学术界近年来针对英雄传奇难题的重要著作。[70]:507
布雷迪1979和1983年发表论文探讨盎格鲁-撒克逊诗歌《贝奥武夫》描述武器和战士的词句,认为诗作里描写烈酒等事物的辞汇或许可以互换[74],但针对武器[61]、战士的词句截然不同[63],都是按具体情况精心设计[74]。凯瑟琳·奥布莱恩·奥基夫在《贝奥武夫手册》把布雷迪的论文称为“三大基础研究”,考察项目不再是辞汇本身,而是《贝奥武夫》诗人选择词句的语境[3]。布雷迪的论文认定,《贝奥武夫》作者“不是机械堆砌同义词与常规隐喻的工匠,而是深知如何使用各种辞汇和短语的艺术家”[4]。奥基夫认为布雷迪将“传统意义上的语文学”遮挡在诗作“辞汇含义光芒下”[3]。
布雷迪除书籍和《贝奥武夫》论文外还发表其他作品,在学术会议介绍的部分论文最后没有发表,这些学术会议以太平洋海岸语言学协会[75][42]和美国现代语言学会最具影响[76][77][78][7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