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劉進慶(1931年9月16日—2005年10月23日),知名台灣經濟研究者,最早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戰後台灣經濟的經濟學家。1980年代入籍日本時採用了中山 進慶(なかやま しんけい)之名[1],但學術發表始終採用中文本名,發音則標注以漢語和日語並用的「Liu Shinkei」。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3年10月22日) |
1931年生於日治時期台湾雲林縣,1956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畢業之後經歷軍中服役以及銀行的工作之後,決定赴日留學。1961年通過台灣教育部自費留學的資格考試。1962年前往神戶大學攻讀經濟,1963年在台大經濟系教授張漢裕的介紹下,考取東京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指導教官為隅谷三喜男。1964年取得修士學位,1972年獲得博士學位。由於隅谷以及當時仍在東大經濟學科任教的大塚久雄均為戰前影響日本馬克思主義學界甚深的講座派馬克思主義者,因此劉進慶也以講座派代表學者山田盛太郎的名著《日本資本主義分析》作為自己研究台灣經濟的框架,並以此完成博士論文。不過,當時在東大最為風行的其實是宇野弘藏所繼承的戰前勞農派馬克思主義的傳統,因此劉進慶也在大內力的指導之下學習宇野理論。1972年以博士論文《戰後台灣經濟分析》取得東大經濟學博士學位(課程博士,博經第二十號)。[3]
1967年,任東京大學中國同學會總幹事,參與救援劉佳欽、顏尹謨。此間,劉進慶曾藉著蔣經國訪日之機特別衝至蔣氏下榻的飯店陳情,但未果。由於劉進慶撰寫博士論文期間正值東京大學的全共闘運動,校園生活全線停擺,因此劉進慶便和凃照彥埋首東大圖書館撰寫論文,並和隅谷另尋隱密場所進行只有隅谷、劉、凃師生三人的小型討論課,終於完成博士論文。1972年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劉進慶先與東大台籍畢業生成立台灣問題研究會,創辦該會會刊《改造》,並在台灣退出聯合國與中日建交的過程中,推動旅日台灣留學生的《國是建議書》運動,要求國民黨當局實施改革。隨後,旅日台灣學生內部發生統獨左右的分裂,劉進慶便與左翼統一派學生創辦《洪流》雜誌,以此為中心,於1973年籌組「中國統一促進會」。1976年,台灣發生以陳明忠等左翼老政治犯為對象的大逮捕(史稱陳明忠事件),由於陳明忠被捕之前曾赴日拜訪劉進慶,取得《戰後台灣經濟分析》,並商談了鼓勵黃順興前往大陸的事宜,此事遂成陳明忠等人被捕的罪狀,而劉進慶也因此被日本警察監視數年。[3]
留學期間,1965年9月起,參加亞細亞經濟研究所的現代台灣研究會的相關計畫。1975年擔任東京經濟大學助理教授、1978年同教授、同經濟學部長、圖書館長、東京經濟大學理事。1985年,任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学客座教授;1996年,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1991年史丹佛大学、1992年哈佛大学客座研究員。2002年東京經濟大學名誉教授。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