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佐治·俾士(英語:G. Piercy,1856年9月13日—1941年10月3日),英裔香港教育家,拔萃男書院第二任校長(1878年-1918年)。
佐治·俾士1856年(咸豐六年)中秋節生於廣州,因與其父親俾士牧師(Rev. George Piercy, 1829-1913)同名,早年又稱「小俾士」(George Piercy, Jr.)。小俾士為俾士牧師次子,幼年體弱,後因小兒麻痺症跛一足,終生未癒。
小俾士童年在廣州接受教育,1864年負笈英倫,先後就讀於美以美教會學院(College of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湯頓文法學校(Taunton Grammatical School)及倫敦大學(London University)。1874年後,擔任廣州同文館(Tungwen Kuan)英文教習。1876年,赴日本短期進修。1877年,任香港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Central Government School)助理校長(Third Master)。
1878年11月1日,獲任為「曰字樓孤子院」(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校長。一年前,該校獲政府列入補助計畫 (Grant-in-Aid Scheme),轉為津貼學校。1882年,學校中文名稱改為「拔萃書室」。1891年,新翼落成,學校英文名稱改為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同年,校內女生已全數轉入飛利女校(Fairlea Girls' School,今協恩中學的前身之一),拔萃書室於是成為一所純男校。
1892年5月23日,定例局通過「拔萃書室條例」(The Ordinance of 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
1899年,拔萃女書室於拔萃書室附近的般咸道玫瑰行(Rose Villas)成立,由俾士兼任校長,以荷嘉(Ms. M. I. Hawker)為首席教師。此後六十餘年,女校一直掛在1892年設立的「拔萃書室條例」之下。1900年,俾士將女書室校長一職交接予初抵港的史及敦女士(Ms. E. S. Skipton)。1902年,拔萃書室更名為拔萃男書室(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1912年,拔萃女書室計畫遷往九龍,拔萃男書室捐款萬元,予以補助。
俾士擔任曰字樓孤子院及拔萃書室校長近四十年,影響深遠,並一直著重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生先後在劍橋及牛津本地升學試 (Cambridge and Oxford Local Examinations) 中取得優秀的成績,令「曰字樓孤子院」聲名大噪,民間往往將俾士視作「曰字樓孤子院」的標誌,稱之為「俾士書館」、「俾士書院」,中文校名「拔萃」為俾士校長的英文姓氏Piercy吳語音譯[1][2]。俾士去世後,香港《孖剌西報》 、《南華早報》等皆有顯著篇幅報道。《孖剌西報》指出,俾士对香港教育有不少贡献。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