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井勿幕(1888年2月12日—1918年12月23日),乳名回寅,名泉,字勿幕,後以字為名,易字文淵。曾用筆名俠魔、大無畏等。中國陝西蒲城縣三合鄉人,祖籍廣陽鎮(今屬銅川市)井家原。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建國初期的政治人物,被孫中山譽為革命的「後起之秀」、「西北革命巨柱」。
井家祖上由扶風逃荒到蒲城井家原,原先充人長工,後掘得古墓,以墓中殉葬金銀器物致富。在井家原附近種植槐樹百株,人稱「井百槐」。後又與人合資在四川自流井開鹽井,更成巨富。
清道光年間,井勿幕的祖父遷居縣城大什字巷。井勿幕之父井永汲,字綆齋,因一目失明,人稱「井瞎子」。井永汲樂善好施,光緒三年(1877年)西北各省大饑荒,井永汲倡議放賑,蒲城縣令因無法包辦侵吞賑款,便質問:「你有多少錢?敢在蒲城縣放賑!」井永汲回答:「我沒有百萬之富,就不敢幹這活!」從此人稱「井百萬」。井永汲出資數十萬兩白銀,放賑3年,使地方度過荒年,井家家道卻逐漸衰落。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農曆正月初一日(公曆2月12日),井勿幕生於陝西蒲城縣城大什字巷。4歲時父親井永汲逝世,由長他10歲的胞兄井岳秀撫養長大。每次井家兄弟談論國家大事,井勿幕雖年幼,卻往往能有力地指斥清廷的腐敗無能,有理有據,令兄長井岳秀自嘆不如。井勿幕平時沉默寡言,遇大事策劃,卻可滔滔不絕。自幼景仰傅介子、班超,時常高歌吟詠,尤其愛唱漢高祖的《大風歌》和荊軻的《易水歌》。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井氏兄弟分家時,井勿幕分得的義源永雜貨鋪破產,無奈之餘,經與井岳秀商議,赴四川重慶投靠曾受井永汲周濟的川東道道臺張鐸,得其助就學於正蒙私塾,結識楊庶堪、朱之洪、熊克武、但懋辛等人。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2月,風聞孫中山在海外發展興中會,遂不顧張鐸阻攔,東渡日本,先後在東京大成中學及經緯學堂求學。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8月20日,同盟會成立,井勿幕經陝西同鄉康心孚介紹入會,旋自願回國發展組織,被孫中山委派為同盟會陝西支部長。同年冬取道朝鮮回國,在其兄井岳秀協助下,創立中國同盟會陝西支部,在渭北各縣奔走宣傳,祕密發展同盟會員30餘人。
次年(1906年)夏第二次赴日。秋,與趙世鈺等籌建同盟會東京陝西分會。此時除負責文字宣傳工作外,也學習製造炸彈,漸為孫中山所器重。同年12月再次回國,聯絡陝西會黨及刀客(匕首會)以及河南、甘肅、四川各省同志。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2月,經四川到南方,與黃興、秋瑾等會面商討革命事宜。9月下旬,與李仲特、高又明等人在西安大雁塔討論貫徹同盟會綱領。10月15日(農曆九月初九日),和李仲特、焦子靜、吳虛白等人至中部縣祭黃帝陵,當場通過「驅除韃虜,光復故物,掃除專制政體,建立共和國體」的革命綱領。隨後第三度赴日,並向同盟會東京總部負責人吳玉章匯報國內革命情況。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2月,與其他陝西籍留日學生在東京創辦宣傳革命的《夏聲》雜誌,並用「俠魔」、「大無畏」等筆名發表許多文章。
在《夏聲》第三號上,井勿幕以筆名「俠魔」發表了〈二十世紀新思潮〉一文,為迄今所見中國最早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1]
同年秋蒲案爆發,井勿幕在《夏聲》第八期發表〈蒲案感事〉加以揭露,終使蒲城知縣李體仁革職查辦。10月再回國參與領導陝西學生反清運動。
宣統元年(1909年)春,于右任因創辦《民呼日報》宣傳革命,被上海英租界捕房逮捕,井勿幕立即在《夏聲》為文聲援,喚起海內外注意,于右任最終獲釋。
宣統二年(1910年)春奉令在陝西組織起義,參與促成陝西同盟會和哥老會聯合。同年秋南下香港,共同籌劃廣州起義。
宣統三年(1911年)4月廣州起義失敗後,5月間回陝西,與哥老會黨人張雲山、萬炳南等密謀,準備再次大舉起事。6月,又與楊叔吉等人赴西安滿城觀察敵情。8月,派鄒子良赴渭北聯絡刀俠,並派王榮鎮、陳得貴分別赴四川、山西聯絡會黨。9月下旬,收到張聚庭從南方帶回的同盟會總部命令,確定10月6日(農曆八月十五日)各省同時起義。
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後,任陝西軍政府北路安撫招討使,率領6萬兵馬搶佔渭河北部,與清軍對抗,並推舉張鳳翽為起義總指揮。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被南京臨時國民政府委任為中央稽查局副局長,以陝西事務糾纏未就職。
不久袁世凱上臺,同盟會內部出現分化。同年6月23日,張鳳翽、陳樹藩、王錫侯、宋伯魯、郭希仁等人發起成立「共和黨陝西支部」,別立旗幟,倒向袁世凱。
6月25日,同盟會陝西分會改為陝西支部,井勿幕任支部長,張鳳翽任副支部長。
8月25日,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不久井勿幕當選為國民黨陝西支部理事長,旋因張鳳翽杯葛,經改選後由張鳳翽任支部長,井勿幕與馬凌甫共任副支部長。陝西國民黨面臨分裂局面,井勿幕等人遂倡議「解甲歸田」,與曹印侯、宋向宸、胡景翼等人以「留學」為名,紛紛出國或暫避他省。
同年冬,國民黨陝西支部分裂為河北派(亦稱渭北派,指渭河以北)和咸寧派(亦稱咸長派,指咸寧、長安)。陝西民主革命陷入低潮。
民國二年(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失敗後避居日本。
民國四年(1915年)再赴雲南參加護國戰爭,並任熊克武部參謀長及敵前總指揮,轉戰於四川瀘州、徐府(宜賓)一帶。後為策應陝西護國運動,喬裝成商販徒步回陝。
民國五年(1916年)袁世凱死後,加入皖系的陳樹藩任陝西督軍兼省長。井勿幕對此深表不滿,便前往北京聯絡革命志士進行反陳樹藩的鬥爭。
民國六年(1917年)3月出任關中道尹,同年8月離職,閒居西安。
12月,陝西的國民黨革命派胡景翼、曹世英等人響應孫中山號召,加入護法戰爭,次年(1918年)1月成立陝西靖國軍,胡景翼任右翼總司令,曹世英為任左翼總司令。8月,于右任就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將靖國軍整編為六路,分道進攻陳樹藩。
陳樹藩請井勿幕作調解人前往三原的靖國軍總部,企圖借其聲望分化、瓦解靖國軍。然而井勿幕一到三原,便被推舉為靖國軍總指揮,反使靖國軍士氣大振,陳樹藩大為惱怒。
同年10月,雲南靖國軍第八軍軍長葉荃率部援陝,到達陝西靖國軍第一路軍郭堅駐防的鳳翔。11月下旬,于右任派井勿幕前往鳳翔慰勞葉部,並會商共同作戰方略。陳樹藩大為驚恐,利用擔任郭堅部參謀長的馬凌甫與井勿幕有隙,密令潛入郭堅部的內奸李棟材(時任營長)聯絡馬凌甫謀殺井勿幕。
井勿幕由鳳翔回三原途中經過興平時,接到李棟材偽造的郭堅來信,約於農曆十一月廿一日(公曆12月23日)赴興平南仁堡參加軍事會議。12月23日,井勿幕僅帶同4名護兵赴約,被李棟材部下差弁李新生從背後連開兩槍,當即死亡,年僅31歲。井勿幕的首級隨即被李棟材割下,帶往西安,獻給陳樹藩。
井勿幕的屍身被同來的護兵安彥明以棉被包裹,揹回涇陽。涇陽駐軍團長田玉潔向陳樹藩幾次交涉,索回井勿幕被梟首的頭顱,連同屍身草葬於蒲城紫荊原南。
井勿幕死後,于右任致函國會眾議院:「天乎何心,壞我長城……惟有誓滅國賊,慰我先烈。」並以陝西靖國軍總司令名義,呈請廣州護法軍政府以陸軍中將陣亡例追恤。然而當時軍閥割據,未幾護法運動又告失敗,無暇顧及此事。
民國十五年(1926年)馮玉祥五原誓師後,陝西成為國民黨勢力範圍。
民國十八年(1929年)由國民黨員焦子靜、李桐軒、劉治洲、景定成、王子中、范紫東、蒙俊僧、孫蔚如等34人樹碑,陝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撰文,毛昌傑書《井先生紀念碑》,立於西安市革命公園內。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8月14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揚井勿幕並立傳。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19日,國民政府追贈井勿幕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銜。同年12月23日(井勿幕遇害27週年),時任監察院長的于右任赴陝西親自主持,將井勿幕靈柩由蒲城迎至西安革命公園內,舉行公祭,同時在三原舉行「三原各界公祭井勿幕先生紀念大會」。會後移靈西安南郊少陵原(今長安區清涼山公園內),撥款購地12畝,建立陵園,舉行隆重的安葬儀式,樹立墓碑,並在路口立蔣中正題「追贈陸軍上將銜井勿幕先生之墓」牌坊。
民國35年2月(1946年),為永久紀念井勿幕,將其故居西安盧進士巷(今蘆盪巷)附近的南北四府街暨琉璃廟街改名「井上將路」,南四府街南端開于民國28年(1939年)的城門正式命名「井上將門」,民國36年(1947年),改稱「勿幕門」,原井上將街亦改名「勿幕街」。[2][3]今勿幕街復名「四府街」,勿幕門如故。
文革期間,井勿幕墓被搗毀。1981年,為紀念辛亥革命70週年,井勿幕墓得到修整恢復。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