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720年代,客家胡焯猷陸續開墾泰山、八里、五股、淡水等土地[1]。客家族群在取得五股大片土地後,為了方便管理觀音山獅頭巖山腳下的獅子頭渡船碼頭,遂由林作哲獻地,胡焯猷等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興建此觀音寺[2]。開山主持為省源法師,乃湧泉寺僧人[3]。
由於淡水河系過去可溯大漢溪到今桃園大溪一帶,西雲寺位在淡水河口,因此曾香火鼎盛[4]。早期信眾會搭船從淡水河至五股成子寮(今五股成泰路三段一帶的淡水河岸)下船,先到俗稱「外岩」的西雲寺進香,然後循禮佛古道爬到山上稱為「內岩」的凌雲禪寺參拜[5]。此外,相傳西雲寺周圍有「金龜穴」的風水傳聞,為臺灣著名的墓地[6]。
此寺並無一般廟宇的雕樑畫棟,而是近似閩南的三合院建築[7]。依寺方古碑文上的捐助信眾姓氏,咸豐、嘉慶年間的修建,大多以游、劉、胡等客家姓氏為主,但因後來發生耕作歉收,閩籍佃農交不出租稅,因而爆發閩客械鬥,事後多數的閩籍佃農取代了少數的客籍業主,至光緒年間的碑上的捐獻者就以陳、林等漳、泉閩籍姓氏為主[2]。當時陳維英題:「觀音山觀音坑抱觀音寺.頑石頭頭盡向觀音點首」、「和尚洲和尚港對和尚門.淨波面面好為和尚洗心」,被稱讚是就地取材的佳聯[8]。
1926年,日本人在西雲寺與凌雲禪寺間的參道旁豎立台北西國三十三所靈場,於該年7月3日舉行安座儀式[5]。其中序號第一番至第十番,分布西雲寺附近[5][9]。五股人回憶,當時日本人會帶麻糬當供品,沿路一尊一尊拜拜,拜完後就送麻糬給當地人吃[9]。每尊觀音設有燭台,部分底座有「台北州台北市施主劉金波捐獻」字樣[10]。1971年進駐西雲寺的果俊法師,回想過去附近的石觀音保存情況良好,但1981年開始陸續遭竊,最先從腳下西雲路的第二番石觀音被偷,後來西雲路實施道路拓寬工程,第一番石觀音也難以倖免,就連旁邊的風動石亦跟著遭殃,目前寺方保存有第六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第七番如意輪觀音、第八番十一面觀音、第九番不空羂索觀音此四尊[5]。
此寺為五股的信仰中心,管理權原屬於鄉公所,但交給寺方自行管理後,盛況不再[11]。發生了道、佛宗教與土地產權爭議,造成香火衰退[2]。成州村長洪海清任內積極爭取此三級古蹟西雲寺整修[12]。1993年尤清任縣長時經專家評估應整修保存,決定加以重修[7]。1996年發包,工程款原為新台幣三千八百多萬元,1998年變更設計,工程款增為四千四百一十二萬零七百一十六元[13]。1998年9月15日,鄭漢騰鄉長主持景觀改善工程,包括鄉代陳次芬、陳明義、村長洪海清、陳大吉、吳國全等人均參加動土儀式,工程包括興建停車場、環山步道以及增設庭園燈等[4]。1999年12月22日,舉行開光安座大典,由縣長蘇貞昌及悟明長老舉行,五股鄉長鄭漢騰、立委林志嘉、縣議員林義一、蔡郁男、黃中興以及多位鄉民代表及村長等參加[7]。原本被改成大紅的閩南式建築風格,重新恢復為代表客家族群的藍色調[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