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Purtscher氏視網膜病變(Purtscher's retinopathy)是一種眼部(視網膜)受損的疾病。此病變通常與嚴重的頭部外傷有關,但也可能與其他類型的創傷(例如骨折)或者多種非創傷的系統性疾病一起發生。然而,其確切的病因尚待釐清。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該病變的治療方法,且預後也各有不同。此病變可能危害到視力,有時可導致暫時性或永久性的失明。
該病以奧地利眼科醫生Othmar Purtscher(1852-1927)命名,他在1910年發現此病,並且在1912完整地描述該病變。
Purtscher氏視網膜病變牽涉到複雜的病理生理機制、涉及多種促成因子,包含由以補體為中介所形成的聚合體、脂肪、空氣、纖維蛋白凝塊以及血小板團塊。[1]這些情況可導致視網膜出現棉絮狀斑點(cotton wool spots,亦常見於許多其他疾病),以及視神經萎縮。[2]
當該病牽涉到創傷時,只有用來檢查視網膜的眼底鏡是必要的診斷工具。[2]眼底螢光血管造影可能可顯示出通往視網膜白區的血流量減少。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用去炎松治療。 [3]但一般来说,目前還沒有專門治療Purtscher氏視網膜病變的方法。若該病由系統性疾病或栓塞引起,則應該去治療這些疾患。
Purtscher氏視網膜病變可導致視力受損,[4]且視力可能鮮少恢復。[2]但是在某些情況下,視力確實可能恢復;且關於該病長期的預後,有各種不同的記載。[5]
起初,Purtscher氏視網膜病變在1910與1912年被描述為一種頭部創傷後突然失明的症候群,[6]伴隨著雙眼視網膜出現出血斑點以及變白的現象。[2]後來發現,該病也會發生在其他形式的創傷之後(例如胸部創傷),並且與其他多種非創傷的系統性疾病有關。Purtscher氏視網膜病變也可能與急性胰臟炎、血管炎、栓塞(如脂肪或羊水栓塞)、[7]全身紅斑性狼瘡、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以及慢性腎衰竭有關。該病變也可能由大範圍的長骨骨折引起。[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