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臺北市市長選舉

臺灣選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8年臺北市市長選舉

臺北市第7屆市長選舉於2018年(民國107年)11月24日舉行,此次選舉也是2018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的一部分,與臺北市議會第13屆議員選舉臺北市第13屆里長選舉同時舉行。[1]時任無黨籍市長柯文哲再次參選爭取連任。[2]中國國民黨經過黨內初選,提名前立法委員丁守中參選。[3]民主進步黨在上屆選舉中支持柯文哲,但由於柯文哲在上任後屢次批評蔡英文政府的施政政策,致使黨內對繼續支持柯文哲存在分歧,最終決定提名時任立法委員姚文智參選。[4]此外,大學教授李錫錕與保險公司經理吳萼洋也報名參選。[5][6]

事实速览 投票率, 候选人 ...
2018年臺北市市長選舉

← 2014年 2018年11月24日 (2018-11-24) 2022年 →
投票率65.95%(4.51%)
  Thumb Thumb Thumb
候选人 柯文哲 丁守中 姚文智
政党 無黨籍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民選得票 580,663 577,096 244,342
得票率 41.1% 40.8% 17.3%

Thumb
臺北市各區柯文哲(灰)與丁守中(藍)得票之差對比,顏色越深代表兩人相差票數越高

柯文哲:     領先5900票以上     領先1500票以上
丁守中:     領先5900票以上     領先1500票以上

    領先1500票以下

选前市長

柯文哲
无党籍

當選市長

柯文哲
无党籍

关闭

投票翌日計票結果顯示柯文哲僅以3567票的優勢險勝丁守中。[7]但此次計票結果引起丁守中的質疑,並向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聲請重新計票。[8][9]經重新計票後,法院確認柯文哲以3567票的優勢勝出,連任臺北市市長,並於同年12月25日宣誓就職。[10][11]

背景

臺北市市長臺北市的最高行政首長。1967年7月1日,臺北市從臺灣省省轄市升格為院轄市,市長也從市民直接選舉轉由行政院任命,直至1994年《直轄市自治法》施行,臺北市改制為直轄市,市長改由市民直接選舉產生。每屆市長任期四年,可連任一屆。1994年,臺北市舉辦改制為直轄市後的首次市長選舉,截至2018年已舉辦7屆,共選出4任市長。[12][13]

時任市長柯文哲曾任臺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臺大醫學院教授[14],2014年在以民進黨為首的「在野大聯盟」支持下[15],於第6屆市長選舉中以57%的得票率擊敗國民黨籍候選人連勝文,當選第4任民選直轄市長,也是中華民國首位無黨籍民選直轄市長。[16][17]

與此同時,民進黨在獲得了大部分地方政府的執政權後,又在2016年總統立法委員選舉中大獲全勝。[18]國民黨雖然從2014年起在全臺範圍內處於失利狀態,但仍舊是臺北市議會第一大黨[19],且在臺北市8席區域立委中保有5席。

候選人及遴選過程

此次選舉的候選人申請登記時間為2018年8月27日至31日,候選人須年滿30歲,在臺北市連續居住4個月以上,並繳納200萬新臺幣選舉保證金(得票率超過10%可發還),且未違反《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25至27條的規定。候选人名單於11月9日公佈,共有5人參選。在候選人登記前,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都對有意參選者進行初選。

柯文哲

2016年12月22日,柯文哲在接受網路媒體新頭殼專訪時指出要「改變臺北市政府的企業文化」,會爭取連任。2018年8月30日,柯文哲登記參選。[20]

中國國民黨

國民黨最初有8人宣佈參選,當中有4人後來宣佈退選或未登記黨內初選,分別是前總統府副秘書長羅智強、前行政院發言人鄭麗文、前監察委員葛永光和前臺北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韓國瑜,其餘4人參加黨內初選。初選採用全民調的方式,由前立法委員丁守中、前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顯耀、前立法委員孫大千和臺北市議員锺小平參加初選,最终丁守中以平均47.63%的支持率获得党内提名,正式代表国民党参加臺北市市长选举。這也是丁守中自1994年、1998年、2006年、2014年以來第五次參加黨內市長初選。[21]

丁守中原籍浙江,是外省第二代,自1990年起,共擔任七届立法委员。他主張恢復被柯文哲取消的重陽敬老金[22],也承諾增加都更容積獎勵和放寬容積並完成捷運環狀線建設。[23][24]在同志權益議題上,他支持反同婚團體提出的愛家公投,主張「保障一對一忠貞的愛情」。[25]

更多信息 2018年臺北市市长国民党初选[26], 参选人 ...
2018年臺北市市长国民党初选[26]
参选人 TVBS 艾普罗 联合报 平均民调 状态
丁守中 48.395% 46.778% 47.741% 47.634% 获得提名
孙大千 17.891% 18.845% 17.878% 18.205%
张显耀 17.073% 17.909% 16.723% 17.235%
锺小平 16.651% 16.468% 17.658% 16.926%
关闭

民主進步黨

上屆選舉,民進黨與一眾泛綠政黨以「在野大聯盟」名義推選柯文哲參選。但在2016年民進黨執政後,柯文哲屢次批評其政策,並提出「兩岸一家親」,引發民進黨不滿。在經過黨內討論後,民進黨決定在此次選舉中自己征召人選。

民進黨最初有2人宣布參選,分別是時任臺北市第二選舉區立法委員姚文智與前副總統呂秀蓮;另有前臺南縣縣長蘇煥智因不滿蔡英文的施政政策決定退黨參選,但之後又轉為參選臺南市市長。5月30日,民進黨決定提名姚文智參選台北市長。姚文智曾擔任自由時報記者、高雄市新聞處處長、行政院新聞局局長等職。他提出遠雄應該立即市政府解約,市政府要全面接管大巨蛋[4]

结果

此次選舉的開票時間長達10小時35分鐘,直至11月25日凌晨2點36分才完成開票作業,柯文哲以580,820票宣布連任成功。但丁守中因不服開票結果,依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69條規定向臺北地方法院聲請查封票軌、重新計票。法院於12月3日啟動重新計票程序,12月10日完成重新計票工作,並修訂了所有候選人的得票數。柯文哲的得票數下修157票至580,663票,丁守中的得票數下修470票至577,096票,確定由柯文哲當選市長。

更多信息 第7屆臺北市市長選舉結果, 號次 ...
第7屆臺北市市長選舉結果
號次 候選人 政黨 得票數 得票率 當選標記
1 吳蕚洋 無黨籍 5,611票 0.40%
2 丁守中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577,096票 40.82%
3 姚文智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244,342票 17.28%
4 柯文哲 無黨籍 580,663票 41.07% 當選
5 李錫錕 無黨籍 6,158票 0.44%
選舉日期 2018年11月24日 選舉人數 2,164,155人
投票率 65.95% 投票人數 有效:1,413,870人
無效:13,355人
关闭

選舉區內行政區投票結果

更多信息 區, 柯文哲 ...
第7屆臺北市市長選舉各行政區投票結果
柯文哲 丁守中 姚文智 李錫錕 吳萼洋 總有效票
票數 % 票數 % 票數 % 票數 % 票數 %
松山區 42,315 39.62 46,353 43.40 17,285 16.18 417 0.39 425 0.39 106,795
信義區 47,620 38.94 53,812 44.00 19,849 16.23 509 0.41 500 0.40 122,290
大安區 60,940 38.53 72,311 45.72 23,646 14.95 658 0.41 582 0.36 158,137
中山區 50,582 41.54 46,732 38.38 23,476 19.28 490 0.40 476 0.39 121,756
中正區 33,748 41.65 33,896 41.83 12,631 15.58 377 0.46 372 0.45 81,024
大同區 31,660 45.29 20,745 29.67 16,895 24.16 339 0.48 266 0.38 69,905
萬華區 43,379 41.63 38,520 36.97 21,397 20.53 465 0.44 426 0.40 104,187
文山區 56,463 38.82 68,549 47.13 18,989 13.05 710 0.48 710 0.48 145,421
南港區 29,071 43.53 26,271 39.33 10,829 16.21 324 0.48 287 0.42 66,782
內湖區 65,589 43.70 61,546 41.01 21,747 14.49 639 0.42 549 0.36 150,070
士林區 63,216 41.20 55,938 36.45 33,108 21.57 653 0.42 521 0.33 153,436
北投區 56,080 41.82 52,423 39.10 24,490 18.26 577 0.43 497 0.37 134,067
總計 580,663 41.06 577,096 40.81 244,342 17.28 6158 0.43 5611 0.39 1,413,870
关闭

爭議及後續

本次選舉由於同市議員里長選舉10項公投同時進行,致使投開票進度嚴重滯後,甚至出現「邊投票,邊開票」的狀況[27],由此丁陣營又提起選舉無效之訴。[28]丁陣營律師認為選務工作為柯市府主導,因此要求不是重選而是由第二名的丁守中遞補。[29]2019年5月10日一審判決丁守中敗訴,丁守中於2019年5月30日提出上訴。2019年12月17日高等法院仍判決其敗訴,全案定讞。[30]

姚文智在選後履行自己的諾言,宣布退出政壇,並且不接受任何政治職務。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