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特拉斯棕熊是唯一生存至全新世的非洲熊科物種,曾棲息於在摩洛哥至利比亚的阿特拉斯山脉地區,但現已滅絕[2]。體色呈棕黑色,吻部不具有白斑,腹部的毛則呈桔紅色[3],毛長約4—5英寸(102—127毫米)。吻部與爪的長度均較美洲黑熊短,軀幹也較為粗壯。阿特拉斯棕熊的體長可達9英尺(2.7米),體重可達1,000英磅(450公斤)[4]。牠們主要以植物的根、橡實及堅果為食[5],主要為植食性。但由於現存大多的熊均為雜食性,因此推測阿特拉斯棕熊也會食肉[4],可能會以小型哺乳動物或腐肉為食[3]。
針對距今10,000年至800年前阿特拉斯棕熊骨頭中粒線體DNA的分析顯示牠們可以被分類為兩個獨立的演化支。名為"Clade V"的演化支與棲息於伊比利半島棕熊之間幾乎相同,而名為"Clade VI"的演化支則能與棕熊能明顯區別,相較之下更接近於北極熊或阿拉斯加棕熊[6]。阿特拉斯棕熊與中東的棕熊之間親緣關係並不接近,儘管地理分布位置相近,這代表棕熊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於非洲繁殖生衍[2]。另外被羅馬人帶到北非野放的棕熊也可能與阿特拉斯棕熊產生雜交[7]。
阿特拉斯棕熊數量的減少可能與羅馬帝國有關,當帝國的勢力範圍逐漸拓展至北非時,羅馬人大量捕捉阿特拉斯棕熊及其他大型動物,用於他們的休閒與競技活動上。捕捉持續了數世紀,許多熊被捉到競技場中,被迫與角鬥士、獅、虎對打。牠們多半被慘忍對待,透過禁食與營養不良來提高牠們的攻擊性[7]。其他棕熊則被用於狩獵、甚至是用於在獸刑中處決犯人[10]。阿特拉斯棕熊在現代火器發明不久後即滅絕,過度狩獵導致牠們的數量大幅下降,其他個體則被捕捉至動物園作為收藏品,而這些個體多半沒有機會繁殖下一代。 阿特拉斯棕熊最終於19世紀晚期絕種,最後一頭個體在1870年於北摩洛哥的得土安遭到獵人射殺[11]。總而言之,人類的活動是導致阿特拉斯棕熊滅絕的主因[12]。然而,於1950年代,阿爾及利亞卡比利亞的當地居民仍聲稱有目擊到阿特拉斯棕熊[1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