铯榴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铯榴石

銫榴石(英語:Pollucite)又稱銫沸石,是一種化學式為(Cs,Na)
2
Al
2
Si
4
O
12
 · 2H2O的沸石族礦物,以為常見的替代元素。同時是重要的礦石,有時也是礦石。與方沸石形成固溶體,在等軸-六八面體晶體系統中結晶為無色、白色、灰色或很少見的粉紅色和藍色團塊。良好晶型的晶體很少見。莫氏硬度為6.5,比重為2.9,具脆性斷裂,沒有解理。

事实速览 銫榴石 (銫沸石), 基本資料 ...
銫榴石 (銫沸石)
Thumb
無色、半透明和有光澤的銫榴石,來自阿富汗(尺寸:2.7 x 2.4 x 1.2 cm)
基本資料
類別網矽酸鹽礦物
沸石
化学式Cs(Si
2
Al)O
6
 · nH
2
O
IMA記號Pol[1]
施特龙茨分类9.GB.05
戴納礦物分類77.1.1.2
晶体分类六八面體 (m3m)
H-M記號:(4/m 3 2/m)
晶体空间群Ia3d
晶胞a = 13.67 Å; Z = 16
性質
顏色通常無色,也有白色、灰色、粉紅色、藍色或紫色
晶体惯态通常塊狀、罕見晶型通常呈梯形或立方體
晶系立方
解理
断口貝殼狀到參差狀斷口
韌性/脆性脆性
莫氏硬度6.5 - 7
光澤玻璃到油脂光澤
條痕白色
透明性透明到半透明
比重2.7 - 3.0
光學性質各向同性或非常弱的各向異性
折射率1.508-1.528
溶解度易溶於氫氟酸,難溶於熱鹽酸
其他特徵有時在短波和長波UV下發出弱熒光
參考文獻[2][3][4][5][6]
关闭

發現

Thumb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藏的另一個銫榴石樣品

1846年,奧古斯特·布賴索普英语August Breithaupt首次在義大利厄爾巴島描述,並以卡斯托尔的雙胞胎波魯克斯命名,因為它經常與透鋰長石(以前稱為「castorite」)一起發現。[7]1848年,卡爾·弗里德里希·普拉特納的第一次分析沒有發現高銫含量,[8]但在1860年發現銫後,1864年的第二次分析能夠顯示铯榴石的高銫含量。[9]

它通常出现在富含伟晶花岗岩中,与石英鋰輝石透锂长石磷鋁鋰石鋰雲母黑柱石錫石鈮鐵礦磷灰石锂霞石白雲母鈉長石微斜长石共生。

世界上已知的銫榴石储量中,约有82%出现在加拿大马尼托巴省的伯尼克湖附近,在那里开采的銫榴石都含有铯,[10]可用于甲酸铯石油钻探援助。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