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合物大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根據斯万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的理論,酸(英語:acid,有时用“HA”表示)是指当溶解在水中时,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大于纯水中氢离子浓度的化合物。换句话说,酸性溶液的pH值小于水的pH值(25℃时为水的pH值是7)。酸一般呈酸味,但是品尝酸(尤其是高浓度的酸)是非常非常危險的。酸可以和碱发生中和作用,生成水和盐。酸可分为无机酸和有机酸两种。与酸相对的一种物质是鹼。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4年6月16日) |
酸在化学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定义:
除一元酸以外的酸都稱為二元酸或多元酸。
所有酸在水溶液中,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产生可供化学反应的(水合)氢离子H3O+,从而表达出酸性。这包括两类情形:
难溶酸如H4SiO4,其溶于水的分子亦可电离产生H3O+:
电离产生的H3O+可与碱发生化学反应。当酸充分强时,电离产生的H3O+浓度大,可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氢气,或与特定的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纯水电离产生的H3O+与OH-浓度相同。酸性物质溶于水的分子将以上述两类方式之一造成H3O+浓度上升,超过OH-浓度。酸溶液的H3O+离子浓度愈高,其酸度就愈高。
強酸是指在水溶液中完全電離的酸(硫酸這類多元酸不在此限),或以酸度系數的概念理解,則指pKa值< −1.74的酸。這個值可以理解為在標準狀況下,氫離子的濃度等同於加入強酸後的溶液濃度。
大部分強酸均是腐蝕性的,但當中亦有例外。例如超強酸當中的碳硼烷酸(H(CHB11Cl11)),其酸性比硫酸高百萬倍,但卻完全不帶有腐蝕性[1];相反,弱酸當中的氫氟酸(HF)卻帶有高度腐蝕性。它能夠溶解極大部分的金屬氧化物,諸如玻璃及除了銥以外的所有金屬[2]。
一般酸不會在水中完全離解,因此多以化學平衡而不是完全反應的形式表示,弱酸就是指不完全離解的酸。用酸度系數作為區別強酸與弱酸的作用並不明顯(因為數值差距較難理解及不明顯),因此用方程式去區別兩者更為合理。
由於強酸在水溶液中完全離解,因此氫離子在水中的濃度等同於將該酸帶到其他的溶液當中:
除了透過計算pH值來衡量不同酸的強度外,透過觀察以下的性質也可以判別出不同類別的酸的強度:
酸度,一种新的酸碱度定义,可以取代过去一直沿用的pH表示酸碱度。此一定义首先由荷兰化学家亨克·凡·魯貝克(Henk van Lubeck)在美国《化学教育杂志》上提出[3]。
与pH相比,它有如下3个明显的优势:
此外,AG的值域是,而传统上pH的值域是0~14。
(從強到弱)
超強酸通常指酸性比纯硫酸更強的酸。簡單的超強酸包括三氟甲磺酸(CF3SO3H)和氟磺酸(FSO3H),它們的酸性都是硫酸的上千倍。在更多的情況下,超強酸不是單一純淨物而是幾種化合物的混合物。
超強酸這一術語由詹姆斯·布萊恩特·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於1927年提出。喬治·安德魯·歐拉因其在碳正離子和超強酸方面的研究獲得1994年諾貝爾化學獎。
常见的超强酸(從最強到最弱):
所有存在于天然食物中的有机酸都是弱酸。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