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佛教術語,為五種基本戒(尸羅),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本是印度沙門傳統中普遍接受的道德信念和行為標準,佛陀沿用并發展了其中的内涵,以此教導弟子,作為佛教修行者的最根本戒律。佛教僧侶為奉行清淨的梵行,其戒律要求修行者遠離任何形式的性行為,規定出家眾應堅守獨身;佛教鼓勵在家眾男女居士遵守五戒、奉行十善業道。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出處

五戒是佛教徒的基本修行內容,源自於古印度社會中普遍被接受的道德信條沙門修行規範,廣泛見於《阿含經》等之中,例如《雜阿含經·八四五經》:

一般而言,五戒中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飲酒的具體規定,和不邪淫的對行淫行為確定,可參照律藏比丘戒;不邪淫的不可行淫對象指定,遵照經藏中的有關契經,其具體釋義可參照律藏比丘戒中「媒嫁學處」間接記述的,古印度社會關於女子守護、攝受和婚姻的宗法[7]

綜述

漢傳佛教三藏》中記載有五部《廣律》,未嘗禁止在家眾研讀上座部佛教巴利律藏》,五戒具體內容作為尸羅廣見於諸,下面以經論釋義為主並援引僧伽跋陀羅翻譯的此南傳律藏之注釋《善見律毘婆沙》,對違犯五項戒律的要素簡述如下:

  • 違犯離殺生(不殺生)戒要具足四個條件:
  • 違犯離不與取(不偷盜)戒要具足四個條件:
    • 明知對象是有主之物[11]
    • 存有盜心。
    • 以各種方法取[12]
    • 該物被取離原處[13]
  • 違犯離欲邪行(不邪淫)戒要具足四個條件:
    • 行淫的對象,對於男人,是與有守護女或他女婦等[7],行不淨行[14],包括二十種女人:母護女,父護女,父母護女,兄護女,姊護女,宗親護女,姓護女,法護女,(夫主)自護女,罰護女;買得婦,樂住婦,雇住婦,衣物住婦,水得婦,鐶得婦,婢取婦,執作婦,俘虜婦,暫住婦。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註釋書中對於女人也有類似的規定[15]
    • 清醒地受樂之淫心[16]
    • 行淫前做種種加行[17]
    • 以男根入於行淫道[14],此道為女人三道或男人二道[18]

戒律與道德信條相比注重行為的實質細節,與世俗法律相比注重行為的本質心態,諸律藏比丘戒對上述三重罪等要區分預備中止未遂既遂等情況,而作不同判罰[19]。律藏的離殺生戒中,指定殺害對象為人類,明確判定墮胎是殺生,比丘戒中的三淨肉規定和不殺生戒是不同的戒律。離不與取戒中,對各種各樣盜取行為的判定,與世俗律法息息相關,比如盜取包括了逃稅這類的犯罪,特別是盜取物價值五錢(合四百貝齒)就形成最重罪的規定,所參照的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的貨幣及其死刑刑法[20]。在律藏中,行淫含攝的性行為還包括了非自願被迫性行為[21],和無體液交換安全性行為[22],對未至不凈行根本業道非插入式性行為亦有判罰[23],其中「故弄出精」[24],和「摩觸女人」[25],在比丘戒中分別單立學處

「邪淫」正翻為「欲邪行」,即淫欲引起的邪行[26],指「不適當的性行為」。在《阿含經》當中,明確了不適當的行淫對象[4],尤其是侵犯他人妻婦[27];在論書中,將契經中邪婬的各種成獲罪之處統稱為「非境」[28]。印度部派佛教,對「不適當」的界定涉及了特定時期的風俗習慣[29],而有所增補。分別論者之《舍利弗阿毘曇論》和犢子部三法度論》增加了「非道」行淫[30]說一切有部中,釋義邪婬時以私通為主[31],受害者是女子的夫主或攝受防護者[28],《大毘婆沙論》對「非境」進行了分析補充,未嫁女若已許配他人則攝受者為未婚夫否則為法定順位監護人,受學禁戒女[32]寄客女、自貨女的攝護者是君王等人[33],還簡要分析了邪婬的動機根源[34];《法蘊論》將「非道」、「非處」、「非時」等性行為[26] ,也納入邪淫的範圍,後期的說一切有部論書,記述了具體解釋:「非道」為非陰道,「非處」為塔廟、寺院、光亮處,「非時」為懷胎、飲兒乳、受齋戒時,並效仿誤殺界定而進行了誤與不誤的論述[35]。此外推測為二世紀或三、四世紀集出的《正法念處經》列有多種邪淫[36]。這些增補規定不見於源於斯里蘭卡傳承的現代上座部佛教,以及學術界認定的初期佛教時期[37]

大乘佛教經論中的不邪淫戒,依據時空不同、宗派及論師見解,而又有增減變化。比如針對「非時」,在《瑜伽師地論》中增列了「穢下時、有病時」[38],《十不善業道經》又增列了「晝日時、彼不樂欲時」[39]。此外還延伸至後世視為非法的販賣婚强迫婚性暴力[40],還給出了夫主及旁人不知曉的通姦的獲罪理據[41],《瑜伽師地論》又將男性對男性或黃門的性行為,非量(一日超過五次)和非理(不依世禮)之性行為,和教唆媒合他人邪淫的行為納入其中[38]漢傳佛教優婆塞五戒略論[42]提到了與賣淫女性交易不犯邪淫罪,如果不付費,就犯邪淫[43],而大乘佛教有經論要求戒除自慰、和不得获取性服务[39]。《優婆塞戒經》等對邪淫也有專門闡述[44],一般認為,這些是大乘佛教將居士戒擴大改寫而成[45]

虛誑語(妄語)[46],如說各種謊言,顛倒是非,毀謗他人[47];最嚴重的妄語,就是作偽證[5];對比丘则更有「妄說自得上人法學處」[48]。離虛妄語,一般也要遠離十惡中的其他三種語惡業[49]:離間語(兩舌)[50],如搬弄是非,對某人如此說,對另一人又那般說;麁惡語(惡口)[51],如罵人,聲色俱厲羞辱他人;對於比丘則更有與女人「說鄙惡語學處」[52];雜穢語(綺語)[53],如有動機、有私心地說好話,或說無用的玩笑話。以上三項身律儀和四項語律儀合稱為聖所愛戒[54]

飲酒導致放逸和失念[55],故而制戒離飲酒[56]優婆塞學處[57],前四學處被歸類入性戒,而離飲酒學處被歸類入遮戒[58];在受持離非梵行[59]的一晝夜八關齋戒[60],有說法將五學處都列為尸羅支,也有說法将前四學處列為尸羅支,離飲酒列為不放逸支[61]。不飲酒在現代通常也涵蓋了攝入能成癮或致幻的所有管制藥物,而是否包括非管制的成癮物,如官府社會允許的檳榔菸草咖啡、含咖啡因飲食品等,涉及了各地社會風俗習慣的差異[62]

在論書中,有說在家眾可視個人能力而受持五戒,從受持一戒直至全部受持五戒,更有加持不婬;有說在家眾必須受全部五戒,但可部份持戒[63];有說持戒優婆塞必須受持全部五戒[64]。在佛教的因果論中,一個人此生受持五戒不犯,不造五逆十惡,未來世不墮於三惡趣[65],再投生於人或天人[66],行十善而如法修行[67],直至最終般涅槃[68]。此外諸經中也提到一些前提,如:不毀謗賢聖[69],不偽作沙門[70]

上座部佛教五戒

根據泰國阿闍黎蘇達.法拉.布達哥斯(Somdet Phra Buddhaghosacariya)《奉持八關齋戒》(The Eight-Precept Observance)的五戒戒相[71]

不殺生戒

  1. 殺因:殺的動機。
  2. 殺法:用何種方式奪其性命。
  3. 殺心:有殺的念頭。
  4. 殺業:導致生命死亡。

【這些内容需要再核對】以上要素都成立才會違犯此戒,只要有一條要素不成立就不會違犯此戒。

不偷盜戒

  1. 有主物。
  2. 知為有主物。
  3. 意欲偷盜。
  4. 行偷盜。
  5. 物品因此行為而被盜。

五條要素都成立才會違犯此戒,只要有一條要素不成立就不會違犯此戒。

不邪婬戒

  1. 不應發生性關係的對象(他人的配偶、伴侶,以及他人所照顧、監護的未成年少女)[72]
  2. 意欲和上述對象中的任何人交媾。
  3. 行交媾。
  4. 有淫樂。

四條要素都成立才會違犯此戒,只要有一條要素不成立就不會違犯此戒。

不妄語戒

  1. 謊言。
  2. 意欲說謊。
  3. 說謊。
  4. 其他人領解(理解所說的謊言)。

四條要素都成立才會違犯此戒,只要有一條要素不成立就不會違犯此戒。

不飲酒戒

  1. 酒或麻醉品
  2. 意欲飲用(諸酒或麻醉品)。
  3. 受用。
  4. 酒或麻醉品經喉而入。

四條要素都成立才會違犯此戒,只要有一條要素不成立就不會違犯此戒,例如依醫師指示服藥酒,不犯此戒。

相關

註釋與引用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