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龍(屬名:Elaphrosaurus,發音:/ɛˌlɑːfroʊˈsɔːrəs/ el-AH-froh-SOR-əs,或譯輕巧龍)是角鼻龍類的一屬獸腳類恐龍,生存於約1億5400萬至1億5000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分布範圍相當於現在的非洲坦尚尼亞。輕龍是體型中等、體格輕盈的獸腳類,身長可長到6.2公尺。在形態上有兩大特色:以獸腳類的平均來說身體相對細長但胸部非常狹窄、與身體比起來前肢的比例相當小。早期理論曾認為輕龍是倖存至最後的腔骨龍超科,但此觀點已被普遍否認,現今的種系發生學分析顯示輕龍可能是種原始角鼻龍類,並與泥潭龍(一種具有嘴喙、可能是植食或雜食的特殊角鼻龍類)近緣。
輕龍屬 | |
---|---|
展示於柏林自然博物館的輕龍骨架模型,根據正模標本所重建,其中頭部、前肢和某些缺失部位依照近緣物種來作推測,但可能已經過時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獸腳亞目 Theropoda |
科: | †西北阿根廷龙科 Noasauridae |
亚科: | †輕龍亞科 Elaphrosaurinae |
属: | †輕龍屬 Elaphrosaurus Janensch, 1920 |
模式種 | |
†班氏輕龍 Elaphrosaurus bambergi Janensch, 1920
|
發現
輕龍的化石是於1910年由沃納·亞嫩施等人在坦尚尼亞啟莫里階(約1億5700萬至1億5200萬年前)的敦達古魯組中恐龍段層位的灰綠紅砂質泥灰岩中發掘出土,目前存放於德國柏林自然博物館。模式種班氏輕龍(Elaphrosaurus bambergi)由亞嫩施於1920年所敘述、命名。屬名以希臘語的ελαφρός/elaphros(意為「負擔很輕」、「步履輕盈」)加上σαῦρος/sauros(意為「蜥蜴」)組成,意為「輕量級的蜥蜴」。種名紀念金援贊助敦達古魯考察活動的實業家保羅·班貝格(Paul Bamberg)。正模標本HMN Gr.S. 38–44由18節薦前脊椎、5節薦椎、20節尾椎、一個骨盆、一隻接近完整的左後肢(僅部分趾骨缺失)、數個單獨的蹠骨、一個肱骨所組成。[1]1925年亞嫩施提及了兩塊肋骨碎片、背椎和一個他認為是手部第二指第二指骨,並歸入輕龍,但背椎已遺失,而指骨現在認為是第一指第一指骨,無法判斷是否屬於輕龍。[2]1929年他又將肩胛鳥喙骨、另外兩個肋骨碎片和一個橈骨歸入輕龍,但橈骨比例上過長且來自不同地層,可能不屬於輕龍。許多骨骼受到方解石結殼作用(encrustation)所破壞,並用石膏重建,其中只有左肩胛鳥喙骨明顯變形。
描述
輕巧龍身體長而纖細,頸部也很長。對於輕龍的了解主要來自於單一副保存完好、但缺乏頭骨的顱後骨骼。與其身長比起來腿的比例較短,在獸腳類中稍顯獨特。葛瑞格利·保羅(1988)表示這是他鑑定過身體最長、胸腔最淺的獸腳類。[3]輕龍身長約6.2公尺,臀高1.46公尺,體重約210公斤。[3]2016的另一份估計值為身長7.5公尺、臀高2.1公尺、體重210公斤。[7]輕龍脛骨測量長60.8公分,長於股骨的52公分,蹠骨的長度是股骨長度的74%。這樣的比例與某些似鳥龍類相似,顯示輕龍可能也善於奔跑。[8]長尾部末端下彎,是很罕見的情況,可能非埋藏學所造成。雖然輕龍的頸部很長,但關節突纖細且頸椎缺乏上骺顯示其靈活度遠不及其他獸腳類,並可能只能支撐一顆很小的頭顱。此特徵反駁了輕龍是大型掠食者的假設,因為與泥潭龍親緣關係接近,牠很可能也是植食性或雜食性動物。[9]
奧利佛·勞赫(Oliver Rauhut)於2000年的研究中列出輕龍的鑑定特徵:頸椎側板薄,與後側突腹側相接;頸椎腹側大幅凹陷,腹緣呈拱形,在前關節面中間高度達到最高點;髂骨短窩大幅加寬,使短架構成一道近乎水平的橫緣;坐骨遠端大幅擴張成一個靴狀三角形。他並在2016年與馬修·卡拉諾(Matthew Carrano)發表的一份修正版分析中提出補充的鑑定特徵:頸椎後端腹外椎板明顯;缺乏上骺(在阿貝力龍類更顯獨特);第二掌骨遠端軸腹側有個明顯落差;第四蹠骨近端前後幾乎比橫寬深2.5倍;距骨突起非常短(若鑑定正確)。[9]
分類
1920年亞嫩施首次敘述輕龍時將其歸入虛骨龍類,當時這是一個小型獸腳類的物種棄集地。然後1928年法蘭茲·諾普查根據輕盈身形、長直肱骨、低矮三角肌嵴將輕龍歸入似鳥龍科。[10]亞嫩施反駁這項論述,認為所有相似處皆可用趨同演化來解釋。到了20世紀中葉,輕龍普遍被視為虛骨龍科。但諾普查的觀點於1972年由戴爾·羅素重新提出[11]並受到1982年彼得·高爾頓的支持。[12]1988年葛瑞格利·保羅表示經過詳細檢驗發現四肢與腔骨龍相似,應屬於腔骨龍科。[3]但1990年瑞欽·巴思缽、泰瑞莎·馬瑞沿斯卡、哈茲卡·奧斯穆斯卡等人依然將輕龍分類至似鳥龍科。[13]較近期的研究如卡拉諾和桑普森(2008)、卡拉諾(2012)將輕龍分類至角鼻龍下目。[14][15]勞赫和卡拉諾於2016年發表的針對現有標本進行重新檢驗的研究,根據肩胛鳥喙骨和蹠骨特徵,發現輕龍其實是西北阿根廷龍科的早期物種,並與亞洲物種一同構成一個輕龍亞科(Elaphrosaurinae)演化支,如以下演化樹所示。[9]
阿貝力龍超科 Abelisauroidea |
| ||||||||||||||||||||||||||||||||||||||||||
以下列出的化石材料曾一度歸入輕龍的物種,但進一步研究認為這些分類是可疑的:
- 伊吉迪輕龍(Elaphrosaurus iguidiensis):於1960年由拉帕倫所敘述,化石採集自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尼日的早白堊世沉積層,包含四十幾顆牙齒、一根手爪、八個尾椎、一個股骨遠端碎片、一根35公分的脛骨。[16]但這些標本分別來自三個不同地點,可能不是同一物種。
- 戈氏輕龍(Elaphrosaurus gautieri):於1960年由拉帕倫初次描述,[16]是一具來自尼日侏儸紀中晚期條拉輪組沉積層的部分骨骼,2004年由保羅·塞里諾等人建立為獨立的屬棘椎龍。[17]
- 菲爾蒂培特輕龍(Elaphrosaurus philtippettensis/Elaphrosaurus philtippettorum):於1995年由史蒂芬·皮可因(Stephan Pickering)根據來自科羅拉多州莫里遜組的USNM 5737標本(脛骨、肱骨、蹠骨、恥骨遠端碎片)而建立,種名紀念視覺特效師菲爾·蒂培特。[18][19]2005年肯尼斯·卡彭特指出這些化石不屬於角鼻龍類,而可能屬於虛骨龍類的長臂獵龍。[20]
- 靈巧輕龍(Elaphrosaurus agilis):原是靈巧虛骨龍(Coelurus agilis),起初於1884年由奧斯尼爾·查爾斯·馬許命名,1980年由戴爾·羅素更名為靈巧輕龍。[21]該物種的依據為一對癒合的恥骨,馬許認為這是一隻較大型的脆弱虛骨龍(Coelurus fragilis),約翰·奧斯壯於1980年同意查爾斯·惠特尼·吉爾摩早先的觀點認為靈巧種是脆弱種的異名,即靈巧輕龍與脆弱虛骨龍實際上是同一種動物。[22]
- 輕龍未命名種USNM 8415標本:發現於1883年的科羅拉多莫里遜組,起先歸入橡樹龍,1982年彼得·高爾頓歸入輕龍。這份材料很顯然屬於角鼻龍類,但沒有任何與輕龍有關聯的形態特徵,目前被分類為地位未定的角鼻龍類。[23]
- 輕龍未命名種DMNH 36284標本:2001年Chure將莫里遜組叢盆段的右脛骨近端碎片歸入輕龍,卡拉諾和森普森(2008)的種系發生學分析顯示其並非基礎角鼻龍類,而是與一種尚未描述的阿貝力龍類腿骨相似。[23]
古生物學
保羅(1988)指出輕龍體型不夠大,不足以獵捕同棲地的蜥腳類和劍龍類,牠反而可能獵捕小型快速的鳥腳類。[3]但新研究支持輕龍是植食性或雜食性的假設,因為牠與泥潭龍近緣,且頸部靈活度遠不及典型的獸腳類,無法支撐大頭,頭顱反而可能很小。[9]
古生態學
研究顯示敦達古魯組是個沿海環境,產出非海相動植物相,恐龍包含蜥腳類的長頸巨龍、南方梁龍、亞嫩施龍、拖尼龍、叉龍、敦達古魯龍、類似異特龍、角鼻龍的獸腳類、舊鯊齒龍、劍龍類的釘狀龍和鳥腳類的難捕龍,此外還有翼手龍、喙嘴翼龍、原始哺乳類共享棲地。
延伸閱讀
- 角鼻龍類研究歷史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