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法国哲学家、天主教神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讓-呂克·馬里翁(法語:Jean-Luc Marion,发音:[ʒɑ̃ lyk maʁjɔ̃];1946年7月3日—),法國哲學家、天主教神學家。馬里翁作為現象學家開始『神學轉向』。他的現象學『神學轉向』不能視為現象學在神學領域的應用,這意味著寫作處於哲學和神學之間,他最知名的神學著作《存有之外的上帝》就是如此。馬里翁的研究範圍非常廣闊,包括笛卡兒主義(笛卡兒在形而上學歷史中的位置和角色)、當代現象學、基督教神學。他曾是德里達的學生,受到教父學、神秘神學、現象學還有現代哲學思潮的影響,他絕大多數都在處理笛卡爾還有現象學論者,諸如胡塞爾和海德格提出的問題。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
1946年7月3日,馬里翁生於上塞納省的默東。他畢業於南泰爾大學。1967年至1971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研究生,师从德里达、阿尔都塞和德勒兹。同時,路易斯·布耶、让·达尼埃卢、亨利·德·卢巴克和汉斯·乌尔斯·冯·巴尔塔萨等神学家的影响使得馬里翁对神学產生了浓厚兴趣。1972年,他在巴黎第四大學攻读博士学位并担任助理讲师。198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开始在普瓦捷大学任教。从那以后,他成为南泰尔大学的哲学主任,并于1991年担任巴黎天主教学院的特聘教授。1996年,他成为巴黎第四大學的哲学系主任。1994年成为芝加哥大學神学院的客座教授。2004年到2010年,任宗教与神学哲学教授。2008年成为法兰西学术院院士。
馬里翁對現象學發展進行了全面的考察,他以歷代學者的詮釋和理論歸結出三次還原的發展。第一次還原時笛卡爾、康德、胡塞爾進行的超驗還原,回到超驗自我的意向性結構,以超驗自我構成思維對象;第二次還原是海德格的存有還原,從在世存有的人類『此有(Dasein)』開啟存有(Being)的豐富意涵;第三次還原時列維納斯、保羅·利科、德里達和邁克爾·亨利在回到存有召喚的純粹形式。依此,馬里翁歸結出現象學的終極原則:『有多少還原,就有多少給予(as much reduction, as much givenness)』,指出還原與給予的密切內在聯繫。
馬里翁指出胡塞爾現象學的問題在於仍然以存在者的顯現為優位,訴求顯現直觀。馬里翁從這些現象學家對於還原與直觀的批判發現胡塞爾並沒有真的做到回到事物直接顯現的給予,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還原。因此馬里翁呼應海德格和梅洛龐蒂對還原的批判:『還原教導我們最重要的功課是,完全還原的不可能(Impossibility of a complete reduction)』以為還原在回到世界的肯定、存有的設定是需要不斷操作的活動。
他看待胡塞爾和海德格的爭執不同於一般的詮釋,以為他們的爭執不在於物自身是走向客觀性還是走向存有,不在於還原是走向超驗自我還是此有,馬里翁指出『胡塞爾的突破和海德格的新起點都是在進行還原,兩者的形態肯定不同,但都屬於現象學』。
已把僅有的兩本中譯列出,未列出的尚無中譯本。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