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漢獻帝建安後期[1],分沛國置譙郡,屬豫州,治譙縣(今亳州市譙城區)。辖境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灵璧、蒙城、萧县、五河、鹿邑、永城等县市间地。
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進封譙縣公曹林為譙王,改譙郡為譙國。黃初五年(224年),降封譙王為縣王,復為譙郡[2]。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沛國宋縣、陳郡苦縣改属譙郡[3]。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封宗室司馬遜為譙王,復改為譙國。至此,譙國領七縣:譙、城父、酇、山桑、龍亢、蘄、銍[4]。
十六國時期,譙郡(或譙國)先後為後趙(325年-350年)、冉魏(350年-351年)、東晉(351年-359年)、前燕(359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所有。前秦建元六年(370年),分兗州、豫州置南兗州,譙郡改屬南兗州。建元二十年(384年),譙郡入東晉,改屬徐州,復稱譙國[5]。
東晉後期,省併譙、城父、酇、山桑、龍亢、銍六縣(豫州譙國、歷陽郡境內則置有其同名僑縣),梁國寧陵縣、陳留國襄邑縣改屬譙國,新置蒙、魏二僑縣,移治蒙縣(今安徽省蒙城縣西北)。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陳留郡入後秦,後遂在譙國境內僑置陳留郡。義熙七年(411年),分徐州淮北為北徐州[6],譙國改屬北徐州,稱北譙國。義熙十一年(415年),國除為北譙郡。晉恭帝元熙元年(419年)至二年(420年),北譙郡屬劉裕宋國二十郡之一[7]。
劉宋時,北譙郡復稱譙郡,還屬豫州,陳留郡長垣縣改屬譙郡。至此,譙郡領六縣:蒙、蘄、寧陵、魏、襄邑、長垣。[8]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失豫州淮西地,譙郡入北魏[9]。
北魏改宋之豫州為南豫州,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復為豫州。宣武帝正始四年(507年),分豫州復置南兗州,治譙城,譙郡改屬南兗州。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年),取北魏南兗州,改為譙州,譙郡仍屬之。東魏孝靜帝武定六年(548年),因侯景之亂取南梁譙州,復為南兗州,譙郡仍屬之。至此,譙郡領三縣:蒙、蘄、寧陵。
北周改南兗州為亳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亳州為譙郡,治譙縣(今安徽省蒙城縣西北),領六縣:譙、酇、城父、谷陽、山桑、臨渙。[10]
魏永平元年(617年),改譙郡為亳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復改為譙郡,領八縣:譙、酇、城父、鹿邑、真源、臨渙、永城、蒙城。燕光烈帝聖武元年(756年),復改為亳州。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復改為譙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亳州。[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