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菊科藿香蓟属的一种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藿香薊(學名:Ageratum conyzoides)是菊科藿香薊屬一種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特別是巴西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頑強的生命力在其他地區常被視為入侵雜草。越南语稱呼本物種為「豬屎草」(Cứt lợn),因為這種植物會在骯髒的地方生長。這種植物株高約0.5–1米,長2–6厘米、寬1-3厘米的卵形或三角形對生葉片,花為白色到淺洋紅色[2]或淺藍色[3],由多朵細小的管狀花聚生而成[3]。披白色柔毛,揉碎後有異臭[3]。果實為黑色線狀瘦果[4]。它們喜曬太陽,長於荒地、平地和田邊比較乾燥貧脊的土壤上。
藿香薊 | |
---|---|
開花的藿香薊,攝於香港龍虎山郊野公園松林廢堡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类植物 Asterids |
目: | 菊目 Asterales |
科: | 菊科 Asteraceae |
属: | 藿香蓟属 Ageratum |
种: | 藿香薊 A. conyzoides
|
二名法 | |
Ageratum conyzoides | |
異名 | |
Synonymy
|
霍香薊、勝紅薊、一枝香、鹹蝦花、毛麝香、蝶子草、南風草、柳仔黃、白花草、白花臭草、yumun (泰雅語)和saapan(排灣語)。
作為一種药用植物,本物種在多種傳統醫療文化用作治療痢疾及腹瀉[5]。在傳統中醫藥,藿香薊可用作治療「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咯血,衄血,崩漏,脘腹疼痛,風濕痹痛」[6]或治療中耳炎、外傷出血[3]等症。 本物種亦可用作植物農藥,可毒殺昆蟲及線蟲[5][7]。
本物種具肝毒性,不慎誤服可引致肝病及贅生物形成[8][9]。埃塞俄比亞曾發生相關集體中毒事件,起因為穀物中混雜有本物種[10]。本植物含有石松胺及刺淩德草堿[6]等吡咯里西啶生物鹼。
在野外,本物種常會發展成野草。在非洲、澳大利亞、東南亞及美國,本物種被視為入侵性野草[11][12]。在亞洲其他稻米種植地區,本物種的泛濫被視為只有中度[13],其乾草在一般農民會視為普通燃料來生火[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