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蔭襲,(蔭、廕相通),又稱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日本稱蔭位(日语:蔭位/おんい),朝鮮稱蔭敍(韓語:음서),即蔭襲制、蔭位制(日语:蔭位制/おんいのせい)蔭敍制(韓語:음서제),是律令制体制中依據高位者的位階對其子孫或弟、姪等近親幼輩授予一定位階的制度,是特權制度的一種[1],由此得來的位階叫做蔭階(日语:蔭階/おんかい)[2]。
春秋戰國時期,子承父原有官爵的世卿制開始衰落,出現了蔭襲制。雖然仍是世襲制度,但相較世卿制下子承袭與父相同的官爵,蔭襲制是只得到較低下的官爵,甚至只得虚衔或仅仅取得入仕的资格。漢代的蔭襲規定等級兩千石以上的官吏,視事三年可以保舉子弟一人為郎,或為位秩與此相類的太子洗馬、庶子、舍人之類的官,稱為任子(「任」、「蔭」相通) 。漢哀帝時除之,東漢又復盛行。
唐代開始把蔭襲制度正式寫入條律,確立只有嫡長子才有資格蔭襲官爵,《唐律》規定五品以上官員子弟皆得蔭補,並規定“三品以上蔭曾孫,五品以上蔭孫。孫降子一等,曾孫降孫一等”;如非嫡長子蔭襲,处二年徒刑;非子孙诈承官爵者,处徒刑三年。後來雖然實施科舉取士,但蔭襲制依然繼續。
宋承唐制,科舉與蔭襲並行,還發展出恩蔭制度。宋真宗祥符八年(1015年)颁布了宋代第一部荫补法,以官员所任官职、差遣等来作为荫补的标准,規定文臣五品以上、武臣六品以上,可奏補子、孫、弟、姪為從八品到從九品階官。又開始了恩蔭制度。恩蔭名目繁多,有承天节(皇帝誕辰)的「圣节荫补」,郊祀、明堂大礼的「大礼荫补」,中高级官员退休时的「致仕荫补」,中高级官员去世的「遣表荫补」,以及中下官员因死于王事的「死事荫补」等。至宋仁宗時,規定長子得蔭不限年齡,子孫年過十五、弟姪年過二十得蔭[3][4] 宋代蔭補範圍不但包括本宗五服之親,還包括外姓親屬,甚至門客、故吏、醫生、僕從等。杨万里说:“仕进之路之盛者,进士、任子而已。”赵翼稱宋朝:“文臣自太师及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若孙,及期亲大功以下亲,并异姓亲及门客;太师至保和殿大学士,荫至异姓亲,无门客;中大夫至中散大夫,荫至小功以下亲,无异姓亲。武臣亦以是为差……以斯以观,一人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5]以致宋代平均每年以各种恩荫补官者,超过500人,远远超过了平均每年由科举入仕者[4][6]。
元代設任子制,許蔭補嫡長子、同母弟或其子孫。明代初期沿襲元代制度,文官七品以上皆得蔭一子以世受俸祿,稱之恩蔭生。當時規定蔭襲為嫡長子優先,[7]。
清代蔭襲制区分为恩荫、难荫、特荫三种。恩荫許京官四品、外官三品、军官二品以上,送一子入国子监学习,或根据其父辈的级别授予一定的官阶或职务。难荫是准許阵亡、殉职以及病故于任所的官吏送一子入国子监学习,或酌情授予官职。特荫是从功臣后裔或前世名人后代中选择一些人授予官衔或职务。
日本參照唐代的蔭襲制,由大寶律令制定蔭位制。根據選敘令,被蔭位者需年滿21歳,[8]且是皇族和五世王之子、三位以上大臣的兒子和孫子、[9]或五位以上大臣的兒子[10]。這個規則對於勳位及贈位也同樣適用。蔭位制是仿照唐朝律令制而制定的制度,但是適用範圍比中國制度窄。[11]從蔭位制上可以看出日本貴族社會對門第的重視。[12]
(庶子降一階)
依次遞減
(庶子降一階,孫子再降一階)
蔭襲制可以照顧官僚階級的利益,换取官僚阶层对现政权的忠诚和支持,可起到稳定政权、笼络人心的实效,故長期實行。然而,這種制度造成特權階級,累代受荫的家族因而可以一直保持甚至扩大权势,當中还有些受特殊恩宠,得到破格的擢升較蔭襲規定高的官爵,形成了門閥。在“任人及子弟为官,布满天下”[13])的情况下,阻塞正常仕进的道路。而不少以蔭襲进入仕途的世家子弟不学无术,甚至文不能识字,武不能射箭,是一些纨绔浮薄或庸碌无能之辈;他們佔據要職,並妨礙出身貧寒之有能之士晉身統治階層,導致吏治敗壞[4][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