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分布於亞洲及歐洲地區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艾草(学名:Artemisia argyi),又稱作艾、艾蓬、甜艾、香艾、冰臺、艾蒿、灸草、藾蕭[1]、苹[1][註 1],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亞洲及歐洲地區。在詩經時代,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通常用於鍼灸術的“灸”。全世界的艾草種類可多達300~400種。
英文名可稱為 Asiatic wormwood或mugwort。
野艾分佈於中國、韓國及日本等地。台灣原生種的艾草學名稱為(Artemisia indica Willd. )約有15種,有野艾、五月艾、尖葉艾、細葉艾、艾、鴨掌艾、寬葉艾、野艾、小葉艾、蔪艾、斑葉艾、紅莖艾、祁艾……等。分布於臺灣全境平野或人工栽培。
多年生草本,高約50~120 公分,全株被灰白色絨毛,植株具濃烈香氣。葉互生,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葉緣有粗齒,表面有白色腺點,葉面綠色,葉背呈綠白色有白絲绒毛。頭狀花序小而多,排成狭長總狀花叢。花期為秋天,果實為瘦果長橢圓形,瘦果上有冠毛。花果期9-10月。
家艾與野艾最大區別處在於家艾葉面散佈腺點,野艾則無腺點分布; 家艾瘦果無冠毛,而野艾瘦果則具有冠毛。兩者在醫療用法及效用上大抵相同。
艾草有很多種,有濃烈芬香氣味的,南方人端午節用來懸掛于大門以避邪。還有一種氣味比較溫和,可以食用。
在中国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团子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參見艾糍)。即: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在中國北方,人們會採摘初生的艾蒿葉與麵粉摻在一起做食品。
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採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广东梅州客家人最喜欢的做法将老艾草晒干留存。可以将一把干艾草塞进鸡肚子里,加一些姜片,就可以用电压力锅蒸熟。也可以揉下艾叶蒸切好的小鸡块,普通锅蒸熟即可。还可以用小沙袋装好,煲鸡汤,加入桂圆肉、枸杞、党参等。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4年12月17日) |
除了食用,艾草還可以點燃可當作蚊香驅趕蚊蟲、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根治風濕、痛風、月內風、靜心、收驚,加工後可做成艾灸,或是提煉出精油[2],而通常市面上都是使用龍蒿。
古語有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可以想像古時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艾枝的景象。其原因為艾草有驅除鬼怪之用,且端午節時進行的洗百病中亦有使用艾草。
艾草也可用來製香。而把艾葉曬乾再點燃,和艾香一樣,有驅蚊、避邪、袪濕、袪寒之用。
具有促進血液循環、舒筋活絡、怯濕寒之氣、提升免疫力等功效。可將精油適量滴在枕頭上、泡澡及浸腳水中,亦或是當作按摩精油,此外,也可塗抹在臉部與身體肌膚上。
加入艾草的肥皂能抗菌、紓壓、穩定情緒,成分溫和可徹底洗去多餘的油脂,適合在炎炎夏日中使用,保持身體清爽。
艾草燉絲瓜(解除頭痛)、艾草麵、艾饺、艾草茶包、艾草年糕。
艾草可用手去分辨其是嫩或是老,苦澀味稍微不重的嫩葉適合與雞蛋混合攪拌在一起做成料理;而老葉則適合曬乾、切斷後與雞湯一起煮。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