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外交部部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俄语:Вячеслав Михайлович Молотов,羅馬化:Vyacheslav Mikhailovich Molotov;1890年3月9日—1986年11月8日),原姓斯克里亚宾(Скрябин,羅馬化:Skryabin),早年参加革命时,将姓氏改为“莫洛托夫”(Молотов,取“锤子”之意,俄文“锤子”为“молот”)。1930年-1941年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政府总理),1942年至1957年任苏联人民委员会(1946年后改称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39年至1949年及1953年至1956年兼任外交人民委员(1946年后改称外交部长),1957年6月被降为驻蒙古大使,1964年被开除党籍,勒令退休。1984年恢复党籍[1]。
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Вячеслав Молотов | |||||||||
---|---|---|---|---|---|---|---|---|---|
第3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 |||||||||
任期 1930年12月19日—1941年5月6日 | |||||||||
副主席 | 瓦列里安·古比雪夫 尼古拉·沃茨涅申斯基 | ||||||||
前任 | 阿列克谢·李可夫 | ||||||||
继任 | 约瑟夫·斯大林 | ||||||||
苏联外交部长 | |||||||||
任期 1939年5月3日—1949年3月4日 | |||||||||
总理 | 约瑟夫·斯大林 | ||||||||
前任 | 马克西姆·李维诺夫 | ||||||||
继任 | 安德烈·维辛斯基 | ||||||||
任期 1953年3月5日—1956年6月1日 | |||||||||
总理 | 格奥尔基·马林科夫 尼古拉·布尔加宁 | ||||||||
前任 | 安德烈·维辛斯基 | ||||||||
继任 | 德米特里·谢皮洛夫 | ||||||||
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 | |||||||||
任期 1942年8月16日—1957年6月29日 | |||||||||
总理 | 约瑟夫·斯大林 格奥尔基·马林科夫 尼古拉·布尔加宁 | ||||||||
前任 | 尼古拉·沃茨涅申斯基 | ||||||||
继任 | 尼古拉·布尔加宁 | ||||||||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责任书记 | |||||||||
任期 1921年3月—1922年4月 | |||||||||
前任 | 尼古拉·克列斯京斯基 | ||||||||
继任 | 约瑟夫·斯大林 (作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
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 |||||||||
任期 1926年1月1日—1957年6月29日 | |||||||||
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 |||||||||
任期 1921年3月16日—1926年1月1日 | |||||||||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 | |||||||||
任期 1921年3月16日—1930年12月21日 | |||||||||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组织局委员 | |||||||||
任期 1921年3月16日—1930年12月21日 | |||||||||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 | |||||||||
任期 1929年4月—1935年 | |||||||||
前任 | 布哈林 | ||||||||
继任 | 季米特洛夫 |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斯克里亚宾 Вячеслав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крябин 1890年3月9日 俄罗斯帝国維亞特卡省库喀卡(今 俄羅斯基洛夫州蘇維埃茨克) | ||||||||
逝世 | 1986年11月8日 苏联莫斯科 | (96歲)||||||||
国籍 | 苏联 | ||||||||
政党 | 苏联共产党 | ||||||||
配偶 | 波林娜·热姆丘任娜 | ||||||||
宗教信仰 | 无 | ||||||||
获奖 |
| ||||||||
签名 |
莫洛托夫生于沙皇俄国维亚特卡省亚兰斯克(今俄羅斯基洛夫州蘇維埃茨克),原名斯克里亚宾,商店职员之子,与常见错误相反他与知名作曲家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并无亲属关系,在圣彼得堡理工学院就读。后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担任《真理报》编辑。被沙俄政府流放。1912年在圣彼得堡结识斯大林。在沃洛格达流放期间曾靠演奏小提琴挣生活费。考上大学从而合法结束流放生活,随后以大学生的身份免服第一次世界大战兵役。1915年,由于认为斯克里亚宾不好发音,莫洛托夫听上去与无产阶级和工人联系更紧密,故使用假名莫洛托夫。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时,是布尔什维克在彼得堡的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在列宁时期就是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6年起任政治局委员。他是斯大林的亲信。在苏联人民委員會主席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倒台(1938年被处死)后,他继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成为斯大林领导班子的二号人物,支持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并参与领导了大清洗。
1939年-1949年及1953年-1956年兼任外交人民委员(1946年后改称外交部长),是斯大林国际谈判的主要代言人和顾问,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越敌占区上空与西方领导人斡旋。他善于使用外交手段维护苏联的利益,能言善辩,被誉为外交天才,尽管斯大林对他并不完全信任。
1941年,斯大林亲自出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把莫洛托夫降为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49年,莫洛托夫的妻子热姆丘任娜因支持犹太人的言论遭到了斯大林的迫害,莫洛托夫被解除了外长职务,但莫洛托夫至始至终都在坚定地支持斯大林,在斯大林去世后重新兼任外交部长。由于反对赫魯雪夫推動的苏共二十大后的反斯大林和去斯大林化政策而于1957年被打为“反党集团”头目,被降为驻蒙古人民共和國大使。1964年被开除党籍,勒令退休。1984年被恢复党籍,1986年去世。是列宁同志中,極少数几个活到1980年代的。
从1969年至1986年的17年间,莫洛托夫接受了苏联记者丘耶夫139次采访,谈了许多问题,对斯大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后来被丘耶夫写成《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莫洛托夫谈话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
莫洛托夫晚年出版回忆录,透露许多政治与二战内幕,颇具歷史价值与可看性。
在苏芬战争中,苏联轰炸机曾轰炸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总统府(曾为沙皇行宫),此为冬季战争期间的赫尔辛基轰炸,结果炸弹击中总统府前面广场的汽车站;赫尔辛基总共被轰炸了8次,全市遭到350枚炸弹袭击,造成97人死亡,260人受伤,另有55座建筑物被摧毁,遭到世界各國的譴責。因苏联在其它地区使用了RRAB-3子母弹留下了大型外壳,国际社会指责苏联用子母弹攻击芬兰平民,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辯稱苏联飞机没有向芬兰人民扔下炸弹,而是去轰炸机场及去貧民區為貧苦的芬蘭人民空投麵包。芬蘭軍民便將苏联投下謔称为“莫洛托夫的面包篮”。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