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小球(renal glomerulus)又稱肾丝球、丝球体,是肾元中用于将血液过滤生成原尿的一团微血管,被鮑氏囊所包裹;絲球體與鮑氏囊则合稱為腎小體,是肾脏的基本过滤单元[1]。术语 glomerulus 源自拉丁语 glomer-(ball,球之义)和 -ulus (small,小之义)。
血液經由入球小動脈進入腎小球。腎小球內的微血管不像其他微血管,匯流入靜脈,而是流入出球小動脈。在腎小球內,微血管受到高壓,而加速了過濾作用的進行。微血管中的血液經由過濾作用之後,形成濾液,滲入鮑氏囊內。
腎小球的過濾速率便稱為腎小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或腎絲球過濾率。
血液入絲球體
入球小動脈(interlobular artery)在流入腎小球後分岔為微血管,入球小動脈的鬆緊可控制微血管的壓力,藉此影響腎小球過濾速率。有項研究指出,倘若大鼠的入球小動脈較狹窄,可造成血壓增加。[2]此外,交感神經系統以及激素也會造成縮小入球小動脈的直徑,造成血壓增加。
分層
血漿在穿越腎小球微血管的內皮細胞、腎小球的基底膜和足細胞(podocyte)之後,便會進入到鮑氏囊的內腔。這個作用稱為「過濾作用」。其作用和機制如圖詳述:
腎小球的內皮細胞具有許多窗孔(Fenestra),這些窗孔直徑約70至100奈米之間。這些孔洞相對於其他通透性微血管來說相當大,足以讓血漿和水溶性蛋白質流動,但仍不足以使紅血球通過。
足細胞是附在腎小球基底膜另一側的細胞,並構成鮑氏囊的內層部分,因此有時並不被認為是腎小球的一部分,而是屬於鮑氏囊的構造。它像是互相握住的手掌一樣,緊緊握住腎小球微血管,他們控制了蛋白質從微血管流入鮑氏囊內腔。
足細胞之間的縫隙有濾過裂隙,其上的"裂隙隔膜"由多種蛋白質組成,包括足蛋白和腎病蛋白。此外,足突(足細胞的指狀突起)處有一層負電層(糖萼),限制了如血清白蛋白等陰電性的分子流入。
腎小球内繫膜细胞是一種外被細胞,可在內皮細胞及腎小球間的間質中找到。他們會壓縮腎小球,改變腎小球的過濾速率。
選擇性
壁層的結構影響了血管穿透性。足細胞基底膜孔洞極小(8 nm),並帶有負電荷,大分子及帶陰電性的分子會被阻擋在外。[3]像鈉、鉀這種小分子就可以順利通過,而血紅素和白蛋白這種大分子就完全過不去。
血液出絲球體
血液在流經腎小球後會經由出球小動脈流出。請注意,由此流出的是小動脈(arteriole),而非微靜脈(venule)。由於小動脈具有較厚的平滑肌(中膜),彈性及收縮能力較微靜脈佳,讓腎小球更有能力調控流入腎小球的血流。
近髓肾单位(離髓質最近的15%腎元)區域的出球小動脈會延伸出直的微血管分支,運送等滲透壓的血液進入髓質。稱為直管(vasa recta),為亨爾氏套(loop of Henle)中的一部分。並在腎元的逆流交換系統(countercurrent exchange)扮演重要角色。
流經出球小動脈的血液最後會流入腎小葉間靜脈(interlobular vein)。
鄰腎小球細胞(Juxtaglomerular cells)
入球小動脈的血管壁上含有一層特化的平滑肌細胞,可以合成腎素,稱為鄰腎小球細胞(juxtaglomerular cell,JGA),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協助調控血量和血壓。
歷史
1666年,馬爾皮基(Malpighi)首次提到了腎小球的概念,並表示它們與腎血管的相通。約175年後,鮑爾曼(Bowman)闡明了腎小球的微血管和鮑氏囊結構[4]。
附加圖像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