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餐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筷子是一種起源於古中國的食具,古漢語稱箸、梜提[1]。用於将食物夾起並送入口中,或者用作炊具。在東亞漢字文化圈以及東南亞地區(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被作為主要餐具[2],以及世界各地的東亞裔移民群體所遍布的國家中常見。
筷子 | |||||||||||||||||||||||||||
汉语名称 | |||||||||||||||||||||||||||
---|---|---|---|---|---|---|---|---|---|---|---|---|---|---|---|---|---|---|---|---|---|---|---|---|---|---|---|
汉语 | 筷子 | ||||||||||||||||||||||||||
| |||||||||||||||||||||||||||
汉语别称 | |||||||||||||||||||||||||||
汉语 | 箸;筯 | ||||||||||||||||||||||||||
| |||||||||||||||||||||||||||
缅甸语名称 | |||||||||||||||||||||||||||
缅甸语 | တူ ([tù], 來自閩南話 箸 tū) | ||||||||||||||||||||||||||
越南语名称 | |||||||||||||||||||||||||||
國語字 | đũa | ||||||||||||||||||||||||||
喃字 | 箸 | ||||||||||||||||||||||||||
泰语名称 | |||||||||||||||||||||||||||
泰语 | ตะเกียบ | ||||||||||||||||||||||||||
皇家泰語轉寫通用系統 | takiap | ||||||||||||||||||||||||||
壮语名称 | |||||||||||||||||||||||||||
壮语 | Dawh | ||||||||||||||||||||||||||
方块壮字 | 𥳳 | ||||||||||||||||||||||||||
老壯文 | Dəɯƅ | ||||||||||||||||||||||||||
朝鲜语名稱 | |||||||||||||||||||||||||||
諺文 | 젓가락 | ||||||||||||||||||||||||||
汉字 | 箸가락 | ||||||||||||||||||||||||||
|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箸 | ||||||||||||||||||||||||||
| |||||||||||||||||||||||||||
马来语名称 | |||||||||||||||||||||||||||
马来语 | Penyepit / sepit | ||||||||||||||||||||||||||
印度尼西亞语名称 | |||||||||||||||||||||||||||
印度尼西亚语 | Sumpit | ||||||||||||||||||||||||||
菲律賓語名稱 | |||||||||||||||||||||||||||
他加祿語 | sipit | ||||||||||||||||||||||||||
布依語名称 | |||||||||||||||||||||||||||
布依語 | deh |
人類使用筷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以前,筷子是何人發明,何時誕生,歷代雖有很多傳說,但至今仍無得而知。中國人從古至今都視筷子為自然沿襲下來的家常用品,對其的由來和發展只有少量的記載。由考古學提供的證據而言,筷子的出現晚於匙羹,同樣原因,由於人們想做某種工具以方便取得燙熱的熟食,所以筷子的發明跟原始農業和陶器的運用和發展有著直接關係。
《韓非子·喻志》中古筷稱櫡。從這個字從木從竹來看,可以證明中國最早的筷子多為木質筷和竹筷。櫡的簡写為箸。因為古代最早的烹飪方法,肉類多用烤的方式,菜則多用煮的;筷子最早是從煮沸的湯羹中撈菜食用,所以古筷名箸實在非常貼切[3]。筷子有竹製,亦有木頭、金属、象牙[4]與塑料等材质。
漢字文化圈一直保持使用筷子的傳統,但各地的筷子也具備當地特色,表現出不同的文化特徵。筷子除了用來吃飯,在民間的冠婚喪祭等禮俗都有廣泛運用。
中国筷子的形狀大多为近似的长方体或圆柱体,或头圆尾方,只在头部略细与尾部分別。由于竹的生长比较快和广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也有用传统的红木和象牙等名贵材料制作的筷子。
日本繼承中國的固有製筷工藝,又將其本土化。日本流行極尖头的筷子,由於海島環境,通常都是木質制作,方便夾取魚刺,同時款式十分繁多,也有包漆的,名称沿用中国古语「箸」(訓讀はし、hashi),也有特别为烹调用的巨型长筷“菜箸”。
朝鲜半岛是最早引入筷子文化的東亞區域,約有一千多年,他們把餐具的功能分得較細,吃飯用匙、夾菜用筷,视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是不正规的行为(他們認為這是乞丐討飯才會做的事),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因为战乱关系,为使筷子更耐用,原來的木製扁筷改為不銹鋼,既合乎當地飲食又方便清洗使用。傳統韓國的房屋結構,廚房只是做菜的地方,沒有空間在此吃飯,習慣將食物、碗筷放在矮案再端到各自的房間用餐,故設計為搬動時不易滾動的扁筷。所以他们的筷子都是扁平的两片金属製成,称之「젓가락」。語源為漢字「箸」發音「저」(jeo)加上固有語「가락」(garak,意為條棒)而成。加上「가락」是因為中世朝鮮語時標準語中發生了「저」與「져」的合流。在某些朝鮮語方言中筷子的名稱仍然是單音節的「저」。
越南很早就使用筷子,雖然曾被法國長期殖民統治,受過西方文化的衝擊,但依然保持用筷子的傳統,是東南亞少數用筷子的國家。越南筷整體平直沒有粗細之分,對筷子的名稱“đũa”源自漢語的「箸」(中古音 ɖɨʌH, ʈɨʌH),但不是標準漢越音,而是古漢越音。
琉球也使用筷子,他們的筷子形狀與中式筷子相似,通常為竹製,但上面部份會塗上紅漆,代表太陽,下方則會塗上黃漆,代表月亮,也有殺菌作用。琉球語把筷子稱為「ウメーシ」。琉球人使用與日本本土形制不同的傳統筷子,更与中国的相似。
較早把筷子介紹到歐洲的是義大利人利瑪竇,在他的著作《中國札記》一書也有描述到筷子文化和用法。隨著華人不斷地移居到歐美國家,西方對筷子也不陌生,很多家庭都備有筷子。法國旅遊協會制定了一項「金筷獎」以表彰出色的中餐行業。
中式合菜為多人同桌,共用幾盤菜餚,如果大家都用自己的筷子夾取食物,口水容易沾染,或許會有衛生上的問題。為了提倡飲食衛生、避免疾病傳染,現在部分的家庭或餐廳,除了個人的碗筷外,每一道菜都會另外備有一雙公共的筷子,稱為公筷。
台灣早年一項政策,為防治幾乎百分之百盛行率的A型肝炎而致力推行公筷母匙與免洗餐具,儘管公筷母匙只能防治死亡率極低的A型肝炎,對後來盛行的B型肝炎毫無助益,但將A肝傳染降至極低水準。惟在大量使用保麗龍、塑膠製品後,所造成的環境破壞,正努力著手補救。目前政策已更正為停用免洗餐具(一次性餐具),改用一般餐具,並獎勵自備餐具。至於自助餐本來就使用公筷母匙,而未受影響
尤其在2003年SARS疫症後,香港衞生署更播放了一齣公益廣告「食得衞生、活得健康」,提倡挑選乾淨的餐廳進餐和使用公筷兩項衞生飲食觀念。
202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大陸亦都提倡呼籲大眾使用公筷。
香港、新加坡、台湾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區,民眾合餐普遍有使用公筷的習慣。但是華人在餐厅与友人聚餐时,常会使用公筷;而親人聚餐时,大多不用公筷。
為了方便及節省成本等理由,過往的食肆為食客提供一次性的便利筷。但是,其耗用量已經達到環保人士的關注,因此現在自己攜帶筷子的人多了。據估計,全球每年消耗800億對即棄木筷,中國大陸及日本分別佔450億及250億對,佔整體近九成,台灣及香港亦是高用量地區,韓國則因為政府規定改用回收金屬箸。有文章認為要生產800億對筷子,須砍伐264萬棵樹[7],但這數據有爭議性,因為除了品質較優之木筷,許多街頭攤販提供的是竹筷,竹子為極快速生長之植物,為永續性之材料。
便利筷除了對環境造成傷害外,在製作過程中,生產商會使用食品添加劑亞硫酸鹽來漂白及防腐,有可能令筷子含有過量的二氧化硫,誘發用者出現過敏、呼吸困難及嘔吐等徵狀[8]。亦有不法商人,回收使用過的即棄木筷,經清洗漂白后,再包裝出售[9]。因此,基於環保及健康之考慮,環保團體積極鼓勵民眾自備環保筷。
在蒙古有筷子舞,舞者單手或雙手持著一雙或一束筷子,以筷子敲打身體不同部位或左右手筷子互擊敲出節奏感,伴隨音樂起舞。
以筷子射擊(穿)木板、鋁鍋等物,成為一種武技的表演。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