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石山合戰(日語:石山合戦)是日本戰國時代,淨土真宗・本願寺勢力和織田信長的戰役,發生於元龜元年9月12日(1570年10月11日)至天正8年8月2日(1580年9月10日)。
淨土真宗・本願寺8代宗主・蓮如一生致力於佈道,經其努力,本願寺在近畿、北陸、東國有大量的信徒。從室町時代末期開始,藉由本願寺的強大號召力及向心力,本願寺坊主、門徒發動一向一揆,企圖推翻各地的大名。
戰國時代初期,近畿由細川氏稱霸,時任當主・細川晴元與其重臣・三好元長不和,兩者因此兵戎相見。享祿5年/天文元年(1532年),三好元長聯合河內守護・畠山義堯討伐細川晴元家臣・木沢長政;見此,細川晴元聯合畿內的本願寺勢力,打擊三好、畠山聯軍,最終三好元長、畠山義堯皆兵敗自盡,史稱飯盛城之戰。然本願寺的門徒卻藉此機會攻擊其他佛教宗派,在畿內打家劫舍,是故,細川晴元聯合近江・六角氏及法華宗,圍攻本願寺位於京都的總壇・山科本願寺,史稱山科本願寺之戰。山科本願寺遭到焚毀,10代宗主・證如逃至大阪,以蓮如所建的石山別院為新根據地,稱石山本願寺。
而後,證如與細川晴元和談,退出畿內的戰事,並向朝廷與幕府靠攏。天文23年(1554年)8月,證如去世,其長子・顯如繼任宗主。顯如與公卿・三條公賴之女・如春尼結婚。如春尼為細川晴元及南近江大名・六角義賢的養女,如春尼的姊妹也分別嫁予細川晴元及甲斐大名・武田信玄。永祿2年(1559年)12月,本願寺被列為門跡。前關白・近衛前久也將顯如長男・教如收為猶子。
永祿11年(1568年)9月,領有尾張、美濃、北伊勢的大名・織田信長擁立足利將軍家末裔・足利義昭上洛。當時掌控近畿的三好政權已江河日下,年輕的當主・三好義繼與家臣・三好三人眾(三好長逸、三好宗渭、石成友通)不和;足利義昭、織田信長上洛,六角義賢不戰自退,逃至甲賀郡的山中,三好義繼主動臣服,三好三人眾作了零星抵抗後,逃回三好氏的老巢・阿波國。
元龜元年(1570年)4月,織田信長出征越前大名・朝倉義景,然其妹婿・北近江大名・淺井長政突然舉兵反抗之;六角義賢也藉此機會起兵作亂。同年6月28日的姊川之戰中,織田、德川聯軍雖擊敗淺井、朝倉聯軍,卻無法取得決定性的戰果。7月末,三好三人眾跨海返回畿內,並在攝津國・淀川的河口處興建野田城及福島城。對此,織田信長率大軍包圍野田城及福島城,並請求將軍・足利義昭親征,以增強自身軍事行動的正當性。在「將軍親征」的號召下,與本願寺頗有淵源的雜賀眾、湯川眾等紀伊勢力也動員起來。
另一方面,織田信長上洛後,以富興室町幕府為名義,分別向堺及本願寺徵收兩萬貫及五千貫的軍費。堺予以拒絕,更與三好三人眾結盟,織田信長於是追討之,堺最終向其屈服;攝津・尼崎也因拒繳軍費而遭燒討。本願寺如實繳納,並在之後贈送禮物予織田信長,向其表示與三好三人眾無任何合作關係。然當時坊間傳聞說本願寺與阿波・三好氏、近江・六角氏等反織田勢力有瓜葛,織田信長對其有所忌憚;外加大阪坐擁地利之便,經濟及貿易實力不俗,使織田信長欲將其占為己有。織田信長與三好三人眾的戰事十分接近本願寺,《細川兩家記》記載說織田信長下個目標就是本願寺,石山本願寺與野田城、福島城可謂是唇亡齒寒;外加織田信長時常壓迫本願寺,時任宗主・顯如認為已到不得不戰的時刻。
面對織田信長的猛烈攻勢,三好三人眾企圖求和,遭織田信長否準。元龜元年(1570年)9月6日,顯如致書各地門徒反抗織田信長;據興福寺大乘院門主・尋憲的日記《尋憲記》同日條記載,世間流傳本願寺欲發起一揆。而後,顯如致信予浅井長政、朝倉義景,結成同盟。
9月12日半夜,石山本願寺起兵,向包圍野田城、福島城的織田軍營寨發射鐵炮。13日,三好三人眾將淀川的堤防掘開,大水灌入織田陣營。20日,本願寺信徒與織田信長母衣眾・佐佐成政、前田利家展開野戰,織田軍敗退。於此期間,浅井、朝倉聯軍向近江通往京都的交通要道上的宇佐山城發起進攻,織田信長之弟・織田信治及家臣・森可成戰死;而後,浅井、朝倉聯軍迫近京都,並切斷織田信長返回其居城・美濃岐阜城的道路。聞此,23日,織田信長攜足利義昭撤軍;隔日,織田信長在淀川支流・神崎川的渡口遭當地的本願寺信徒偷襲。上述戰事史稱野田城、福島城之戰。
9月末,三好氏重臣・篠原長房率領阿波、讚岐的武士登陸兵庫浦。前述合戰期間,顯如就曾致信予其,期望篠原長房可加入大阪戰事;10月1日,兩者會面,交換誓約書,結成同盟。10月7日,顯如再度向各地信徒發出書信,呼籲反抗織田信長;之後,南近江有大量信徒發起一揆,攻擊織田軍的城池。彼時,織田信長與浅井、朝倉聯軍在南近江一帶對峙;藉此機會,石山本願寺及三好三人眾攻佔河內、攝津的戰略要地。10月30日,在青蓮院門跡・尊朝法親王的介入下,顯如與織田信長議和。然11月,伊勢長島的本願寺信徒發動一向一揆,進攻小木江城及桑名城,織田信長之弟・織田信興兵敗自害,家臣・瀧川一益也敗走。此次,長島本願寺勢力的起義也開啟織田信長與之的一系列戰事,史稱長島一向一揆。
11月20日前後,織田信長分別與三好三人眾、篠原長房及六角義賢議和。12月3日,顯如前往近江,會見朝倉義景,並發信予淺井長政,呼籲兩者繼續奮戰。12月13日,在將軍・足利義昭及關白・二條晴良的調停下,織田信長與浅井、朝倉議和。
元龜元年(1570年)12月中,顯如致信予武田信玄及其四男・武田勝賴,並贈送禮物,以強化本願寺及甲斐武田氏之間的關係。
元龜2年(1571年)正月開始,為封鎖北陸的信徒運送物資至石山本願寺,織田信長命豐臣秀吉、細川藤孝等家臣嚴密監控北陸至畿內的陸路、水路,若是可疑人物,當即處置。5月12日,織田信長討伐伊勢長島本願寺勢力,沒取得多少無果;16日撤軍,遭信徒追擊,家臣・氏家直元戰死,柴田勝家負傷。6月,朝倉義景將其女嫁予教如,與顯如結為姻親。9月,織田信長燒討比叡山・延曆寺。
元龜3年(1572年),六角氏聯合南近江本願寺信徒繼續作亂,紀伊的本願寺門徒與雜賀眾響應顯如號召北上支援,顯如更多次呼籲武田信玄參戰。8月18日,本願寺坊官下間頼資、下間頼純、下間頼龍、下間頼廉聯合倒戈的三好義繼攻擊織田信長的盟友・細川昭元據守的攝津・中嶋城,細川昭元不戰而逃。10月,武田信玄開啟其西上作戰,12月更在三方原之戰中大敗德川、織田聯軍;越中、加賀的信徒於此期間發起一揆,以此牽制與織田信長結盟的越後大名上杉謙信。
元龜3年(1573年)2月,武田信玄攻陷三河國・野田城,反信長聯盟士氣大振,期望其可繼續向尾張、美濃進軍。然武田信玄此時已病重,武田全軍退出戰線,4月12日,武田信玄病逝。甲斐武田氏密不發喪,反信長聯盟不知其已去世。7月,將軍・足利義昭更與織田信長決裂,於山城國・槇島城起兵,顯如派赴使者獻上太刀及馬匹,不過也勸誡足利義昭舉兵之事應慎重;沒多久,織田信長攻破槇島城,足利義昭也遭追放。而後,三好三人眾之一的石成友通戰敗身亡,8月,朝倉氏在面對織田信長的一系列戰事後總崩,朝倉義景自害;9月1日,淺井氏居城小谷城陷落,淺井長政自害。信長包圍網可謂已壞滅。
这是一篇與戰爭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