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中日海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大鹿岛附近海域及大连庄河黑石礁西战场进行的决战,亦称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在海战的最高潮阶段被日本联合舰队本队和第一游击队面对面包围夹击[1],损失惨重。其后丁汝昌避免与日本海军再次决战,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日本帝国陆军得以执行花园口登陆及荣成湾登陆作战[2]。
1894年,清廷的洋務運動進行了三十餘年後,清朝水師分为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为强大。战前李鸿章为预做准备,要求广东水师(时任两广总督为李鸿章胞兄李翰章)派舰北上与北洋水师合练(称“南北洋会操”),因此广东水师的三艘穹甲巡洋艦广甲、广乙、广丙滞留北洋水师并参加了海战。其余两个舰队以及广东水师其余军舰并未参与甲午战争。
日本海军各支舰队于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统一整编为联合舰队,由伊东祐亨担任联合舰队司令。联合舰队分为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其中第一游击队航速快。而联合舰队在战前大量装备“苦味酸”烈性炸药炮弹,此种炮弹无论铁木中弹即燃,在黄海海战中造成来远等舰的木质甲板大火[3]。时值海军军备变革时期,联合舰队参战10艘军舰中5艘装备了新式大口径速射炮。然而,因為各支水师的負責官員,除經手貪污其砲彈經費外,尤其户部尚书翁同龢因與李鴻章之私人恩怨而阻撓給北洋艦隊撥款[4],導致在戰爭前夕北洋艦隊在軍備上已遠遠落後日艦。北洋海军屡请拨款将老式架退后膛炮更换为新式大口径速射炮[5],概无回音。
舰名 | 舰種 | 排水量(噸) | 航速(節) | 火砲口徑 (速)= 速射炮 X 數量 (公釐X門) |
艦長 | 其他 |
---|---|---|---|---|---|---|
第一游击队 | ||||||
吉野 | 巡洋艦 | 4216 | 22.5 | 152 (速) X 4 120 (速) X 8 |
河原要一大佐 | 第一游击队旗艦 司令坪井航三少将 |
高千穂 | 3709 | 18 | 260 X 2 150 X 6 |
野村貞大佐 | ||
浪速 | 3709 | 18 | 260 X 2 150 X 6 |
东乡平八郎大佐 | ||
秋津洲 | 3190 | 19 | 152(速) X 4 120(速) X 6 |
上村彥之丞少佐 | ||
本隊 | ||||||
松岛 | 海防艦 | 4278 | 16 | 320 X 1 120(速) X 12 |
尾本知道大佐 | 联合舰队旗艦 司令伊东祐亨中将 |
严岛 | 4278 | 16 | 320 X 1 120(速) X 11 |
横尾道昱大佐 | ||
桥立 | 4278 | 16 | 320 X 1 120 X 2 |
日高壮之丞大佐 | ||
千代田 | 铁甲巡洋艦 | 2439 | 19 | 120(速) X 10 | 内田正敏大佐 | |
扶桑 | 3777 | 13 | 240 X 4 170 X 2 |
新井有貫大佐 | ||
比叡 | 2284 | 13 | 170 X 2 150 X 6 |
樱井规矩之左右少佐 | ||
赤城 | 砲艦 | 622 | 10 | 120 X 4 | 坂元八郎太少佐 † | |
西京丸 | 代用巡洋艦 | 4100 | 15 | 120 X 1 | 鹿野勇之進少佐 | 武装商船 军令部部长桦山资纪 |
[6]:305
艦名 | 艦種 | 排水量(噸) | 航速(節) | 火砲口徑 (速)= 速射炮 X 數量 (公釐X門) |
管带 | 其他 |
---|---|---|---|---|---|---|
定遠 | 鐵甲炮塔艦 | 7335 | 14.5 | 305 X 4 150 X 2 |
右翼总兵劉步蟾 | 北洋水师旗艦 提督:丁汝昌 |
镇远 | 7335 | 14.5 | 305 X 4 150 X 2 |
左翼总兵林泰曾 | ||
经远 | 鐵甲巡洋艦 | 2900 | 15.5 | 210 X 2 150 X 2 |
副将林永昇 † | |
来远 | 2900 | 15.5 | 210 X 2 150 X 2 |
副将邱宝仁 | ||
致远 | 巡洋艦 | 2310 | 18 | 210 X 3 150 X 2 |
副将邓世昌 † | |
靖远 | 2310 | 18 | 210 X 3 150 X 2 |
副将叶祖珪 | ||
濟遠 | 2310 | 15 | 210 X 2 150 X 1 |
副将方伯谦 | ||
平遠 | 鐵甲巡洋艦 | 2200 | 11 | 260 X 1 150 X 2 |
都司李和 | |
超勇 | 巡洋艦 | 1350 | 15 | 250 X 2 | 参将黄建勋 † | |
扬威 | 1350 | 15 | 250 X 2 | 参将林履中 † | ||
广甲 | 1296 | 14.2 | 150 X 2 | 都司吴敬荣 | ||
广丙 | 1030 | 16.5 | 120 (速)X 3 | 都司程璧光 |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巡洋舰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的济远号和广乙號两艘巡洋舰,广乙号重伤自毁,济远号败走,日舰在追击过程中遇到清军租用英籍商船运兵的高升号、炮舰操江号(运输艦)。日舰俘虏操江号,並击沉高升号,船上七百余名官兵悉数遇難,隨後[8]甲午战争爆发。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向对方宣战。雙方皆面临着相同的任务:护送援军。北洋水师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线巡弋。8月10日,日本联合舰队迫近威海,光绪皇帝责难提督丁汝昌“畏葸”,大臣李鸿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黄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愤怒和缓解舆论的压力。9月12日,北洋水师主力舰12艘由威海出发,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护送陆军登陆。[9][10]
与清軍在战略上“保船制敌为要”不同,日本海军在战争之前就制定了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明确计划,并在北洋水师基地进行骚扰。日本大本營在戰前依海戰結果制定了上中下三套方案,上策是若日軍取得制海权,則陸軍在山海關與天津之間登陸擊敗清軍,迅速結束戰爭,以避免西方各國干預。中策是若雙方都沒有取得制海权,則陸軍致力於佔領朝鮮。海軍軍令部相信決戰勝負取決於戰術,而非軍艦的數量或質量。伊东祐亨戰前制定的戰術是將艦隊分成本队與第一游击队,增加運用彈性,速度最快、配有速射炮的新艦編入第一游击队,迎敵時全隊——特別是第一游击队——立即攻擊清軍陣形最弱的部分,之後再攻擊其餘敵艦。各艦直到進入有效射程才准開火。[11]:69-70当日本联合舰队护送援军登陆仁川的行动完成后,9月13日,即开赴鸭绿江口,搜寻向北洋水师主力决战。
战前大量西方观察者认为中国将获胜。[12]然而英國的中國艦隊司令埃德蒙·佛萊曼特上將說“是役也,無論噸位,兵員,艦速或速射炮,新式艦,實以日本艦隊為優”。戚其章认为这是持平之论。[13]日本海軍顧問約翰·英格爾斯上校在戰前表示日軍在各方面已達歐洲海軍水平,中國軍艦雖多,未必能勝。[14]
1894年9月15日
9月16日
9月17日
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以及触礁后被毁的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600余人;日本舰队松岛、比叡、赤城、西京丸4舰受重伤,死伤官兵300余人;日本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仅在海战初期被超勇或杨威实质命中一次[22]。
战后,光绪帝命令李鸿章,要求北洋水师剩余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平远六舰参与保卫旅顺,并寻找机會与日本舰队進行第二次决战,但被在海战中经历精神重创的丁汝昌拒绝,带领水师退保威海卫。
黄海海战是海军发展到铁甲舰时代后的一次大规模海上舰队决战,颇受世界各国海军界人士的重视。
黄海海战给了西方军事与造船工业予以巨大启发,此后西方各国更加注重火炮倍径与口径的提高,另外在一战、二战中各国海军都承袭了联合舰队在黄海海战中采用的分队战术,联合舰队在世界海军历史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黄海海战的失利虽然不会导致大清帝国灭亡,但是直接导致了台湾及朝鲜半岛被日军侵占,对于日本而言,无疑是进入世界强国最好的历史机遇,另外,俄国与日本的矛盾也逐渐尖锐起来。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