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由旬(巴利語、梵語:योजना,yojanā),是古印度的一個長度單位,佛教沿用。又譯踰闍那、踰繕那、瑜膳那、俞旬、踰旬、由延。原來指公牛掛軛走一天的旅程。
yojana或yojanā,本義爲附軛,來自詞根yuj-或yug-(軛;結合,加入),有印歐語同源詞英語yoke(軛)、join(加入),拉丁語iugum(軛)、iungō(軛;加入)等。意譯爲:合、和合、應、限量、一程、驛。
舊傳[2]一由旬為「四十里」(大約二十公里,一里約為現在的半公里[3][4])。根據《大唐西域記》和義淨三藏,唐代的天竺國俗一由旬為四拘盧舍 ,一拘盧舍為八里 ,因此一由旬相當於「三十二里」(約十六公里)。據僧肇所傳,由旬又分為上由旬、中由旬、下由旬,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5]。
若按佛教經論[6],一由旬為八拘盧舍。據義淨計算,此一拘盧舍約為一里半,因此一由旬相當於「十二里」(約六公里)。西域記計算一拘盧舍為二里,因此一由旬相當於「十六里」(約八公里)[1][7]。
根據阿育王第十三號大摩崖碑文的記載,從印度(應是從華氏城算起)到希臘國王安條耶伽(應是指安條克二世 ,首都在巴比倫)的距離為六百由旬[8]。既然華氏城距離巴比倫四千公里,則可估算出來在阿育王時代,一由旬約為「七公里」。
“ | 天愛(喜見王)得此勝利,從此處到所有邊遠地區,乃至於遠達六百由旬之地——統治該處的臾那國王名為安條耶伽王(Antiyoga)。越過安條耶伽有托勒馬耶王(Tulamaya)、安提基那王(Antekina)、馬卡王(Makā)和亞歷基耶山大拉王(Alikya-shudala)這四位國王的土地。在南方可至朱達諸王(Chōḍa)、潘地亞諸王(Pāņḍya),遠及赤銅鍱王(Tāmraparņī)。同樣地,在(天愛)王的版圖之內,臾那人和劍浮沙人(Kambõja),那婆卡人(Nābhaka)和那婆般提人(Nābhakpaṅkti),菩闍人(Bhōja)和比提尼基耶人(Pitinikya),案達羅人(Andhra)和帕拉達人(Pālada),亦皆隨順天愛王頒布的法之教敕(Dhaṃma Lipi)。 | ” |
——阿育王詔書石文 No. 13 [9] |
由旬的長度標準,會因為不同的印度天文學家而有不一樣的計算方式。作於四世紀到五世紀初的《蘇利耶悉檀多》,其規定的一由旬換算成現在的距離單位為八公里。然而十四世紀的數學家波羅昧娑囉(Paramesvara)所定義的一由旬為今日的十三公里[10]。
理斯·戴維斯認為公元五世紀的巴利文獻,一由旬(yojana)是指大約十一公里(七英哩)的距離。萊昂內爾·巴奈特認為印度人所使用的單位有「長由旬」與「短由旬」,前者約為十四公里(九英哩),「短由旬」則是其一半[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