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嘉烈醫院
葵青區政府醫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瑪嘉烈醫院(英語:Princess Margaret Hospital,醫院管理局內部代碼:PMH)是香港醫院管理局轄下的一所大型公立綜合醫院,位於新界葵青區下葵涌茘枝角灣瑪嘉烈醫院道2-10號[註 1]。醫院成立於1975年,以時任瑪嘉烈公主命名,藉以紀念。現有超過1,700張病床及4,000多名員工[2]。
瑪嘉烈醫院毗鄰葵涌醫院,由醫院管理局管理,屬於九龍西聯網,主要服務深水埗、葵青、荃灣區以及東涌新市鎮居民。隨著香港國際機場於1998年7月落成啟用,瑪嘉烈醫院除為訪港旅客提供緊急醫療護理外,如機場發生災難事故,是接收傷者的主要醫院之一。瑪嘉烈醫院設有全港唯一傳染病中心大樓,是本港最大規模的傳染病科指定醫院。
歷史
1960年代末,為應付荃灣新市鎮人口增長,舒緩現有明愛醫院及仁濟醫院的壓力,並取代日漸老化的前荔枝角醫院[5],主理香港傳染病科相關服務;有見及此,香港政府於荔枝角灣對上開山平整土地,以興建新荔枝角醫院及葵涌醫院,新荔枝角醫院以英皇佐治六世次女、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胞妹瑪嘉烈公主得名為瑪嘉烈醫院[6],於1975年10月20日啓用及開始收容病人。1977年4月25日,瑪嘉烈醫院急症室擴展至24小時服務[7]。
瑪嘉烈醫院現設聯網腫瘤科中心、嚴重創傷中心、腎臟移植及透析中心、聯網碎石中心、聯網胸肺內科及肺結核治療、聯網高危產科、兒童及初生嬰兒深切治療服務等等。
繼承舊荔枝角醫院的傳染病科龍頭地位,醫院建有傳染病大樓及全港最多的隔離病房設施,專門治理各類傳染病患者。在香港受SARS、禽流感、2019冠狀病毒病等疫症威脅時,瑪嘉烈醫院亦为指定專科醫院[8][9] 。
瑪嘉烈醫院同時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認可的專科訓練中心,為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醫科學生提供臨床教育訓練及為畢業生安排實習。
服務範圍


瑪嘉烈醫院提供以下醫療服務:
- 二十四小時急症室服務
- 專科醫療護理
- 日間醫護
- 復康服務
- 一級創傷中心
- 內科
- 腫瘤科
- 外科
- 矯形及創傷外科
- 神經外科
- 兒童及青少年科
- 婦產科
- 成人深切治療科、兒童深切治療科及初生嬰兒深切治療科
- 冠狀科
- 口腔頜面外科
- 牙科
- 麻醉科
- 放射治療科
- 核子醫學
- 病理學科
- 泌尿科
- 腎科
- 傳染病科
- 心臟科
瑪嘉烈醫院現為香港腎科、傳染病科、燒傷及整形外科的第三層轉介中心,以及新界南區的腦神經外科 轉介中心。瑪嘉烈醫院亦為區內其他醫院提供診斷支援及專科應診服務。
瑪嘉烈醫院轄下共有五間社康護理服務中心,為荃灣及葵青區居民提供家居護理服務。將治療延展至病人家中。為了應付不斷增長的需求,瑪嘉烈醫院的社康護士在不斷在各方面作出改善,使服務更有效率和更具彈性,例如建立資訊系統,增加培訓,訂定服務標準和工作改善計劃等。
醫院建築

自2003年流行SARS後,香港特區政府與醫管局全面檢討疫情,決定興建傳染病專科醫療中心[10],為傳染病病人提供一站式的臨床治療,選址瑪嘉烈醫院,於2004年4月14日撥款5億3,800萬港元展開興建工程,於2006年第4季度竣工[11]。2007年6月22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部長高強及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主持揭幕儀式[12]。
傳染病醫療中心(S座)位於瑪嘉烈醫院EF座大樓對開斜坡,樓高17層,樓面總面積達21,600平方米,其中8層是負氣壓隔離病房,提供108張隔離病床,其中14張為深切治療病床。各病房以獨立隔離病室組成,每個病室設一或兩張病床,病房安裝雙重負壓電動互鎖門,並配以負壓空調及高效能空氣過濾系統。病房設獨立更衣區(潔淨與污染區),同時亦設有獨立淋浴室與厠所,醫療中心的空氣先經過高效能空氣粒子過濾系統消毒才排放,而排污系統加設自動消毒系統,經消毒的污水才排放往公共污水渠。傳染病中心設連接橋,貫通醫院EF座、G座及P座大樓。
衛生防護中心設辦公室於傳染病中心內,中心設有生物安全第三等級臨床實驗室及放射診斷設施(包括X光機及電腦素描間)。
目前醫管局共有四間醫院設有儀器和課程比較整全的模擬情境訓練中心,分別是北區醫院、伊利沙伯醫院、瑪嘉烈醫院及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它們在管理上是獨立的,但卻有不同的分工,避免服務重疊,有效運用資源。瑪嘉烈醫院主力負責感染控制、新入職護士、以及其他專科護理的課程訓練。
瑪嘉烈醫院採用新一代模擬情境訓練中心的設計,當有大事發生(例如疫症爆發)時,可以更快的轉回病房用途。
荔景大樓位於荔景荔崗街10號,2001年建成,提供268張病床和60個日間醫院名額,距離瑪嘉烈醫院約五分鐘車程,惟只有專線小巴能到達。為急症病人提供療養及復康支援;另設有老人科日間醫院,提供四十個名額予年老病人。
由於醫療需求大增,政府計劃將瑪嘉烈醫院荔景大樓復康花園拆卸並興建14層樓高的新大樓,同時翻新舊大樓以及興建連接兩棟大樓的接駁橋[13]。兩座大樓淨作業面積將可增加2.8倍至3.25萬平方米,並提供840張病床和84個日間醫院名額[14][15],預計於2021年第三季開工,2026年建成[16]。同時,日間醫療將擴展至骨科[17][18]。
組織架構
- 九龍西醫院聯網總監和瑪嘉烈醫院
- 行政總監:
- 羅振邦 醫生
- 副院長:
- 鄺國雄 醫生[19]
- 瑪嘉烈醫院及葵涌醫院管治委員會
- 主席:
- 楊志威 先生
- 委員:
醫療事故
- 2007年7月,一名7月3日入住瑪嘉烈醫院的病人,7月19日在病房跌倒,經各專科醫生會診後,病人於7月20日接受手術,手術後情況穩定。然而,7月21日清晨,病人情況突然轉壞,當值醫生及主診醫生即時提供緊急治療,雖然醫護人員一直為病人積極搶救,但病人最終於同日上午11時許離世。病人家屬其後投訴瑪嘉烈醫院。[20]
- 2010年4月9日,瑪嘉烈醫院兒科病房一名護士為一名3個月大男嬰沖涼時,疑因水太熱燙傷男嬰,男嬰的臀部、雙腳及下體出現紅腫、脫皮及起水疱,檢查後證實男嬰身體有12%至14%部分皮膚屬二級燙傷,即時轉送瑪麗醫院兒科深切治療部,再決定是否需進行植皮手術。男嬰父母不滿院方解釋後報警。[21]
- 2011年10月31日,任職的士司機的男病人,於2011年7月確診患血癌,同年10月24至31日於瑪嘉烈留院治療,10月31日宋出院前,血液科主診醫生曾發現他中性白血球指數過低,但仍批准出院。宋翌日因發燒,經救護車送到伊利沙伯急症室,其後轉往瑪嘉烈,搶救無效死亡。血液腫瘤科及骨髓移植講座教授鄺沃林,為本案撰寫專家報告,今以專家證人身份供稱,宋於瑪嘉烈接受化療後,白血球「低到度唔到」,但仍獲准回家,鄺稱「我一定唔會容許病人喺咁嘅情況下返屋企」,即使容許亦會處方抗生素等,他批評醫護人員的警惕性不夠高。[22]
- 2013年5月,57歲女病人因為呼吸衰竭,要用呼吸面罩接受氧氣治療。在五月二十六日,病人要運送去另一病格,兩名護士見病人臨床情況穩定,血含氧量亦正常,暫停了氧氣治療,但病人情況轉壞,同日死亡。[23]
- 2013年11月,一名48歲女病人因胸口痛,經仁濟醫院轉至瑪嘉烈醫院進行「通波仔」手術,並置入協助泵血的「主動脈內氣球幫浦」(IABP)。她術後翌日昏迷,搶救後轉往深切治療部,途中IABP外置的顯示屏突失靈,要再做手術更換外置泵氣機件及顯示屏,期間病人穩定。惟她術後留醫深切治療部時轉差,出現急性腎損傷、難治性心源性休克等,終告不治。[24]
- 2014年5月12日,瑪嘉烈醫院於2014年因漏約血癌中年漢覆診,病人最終死於腦出血。病人於2014年3月中確診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3及4月先後接受兩次化療。5月5號連覆診時血小板指數為15,屬低水平,醫生安排他於7和9號覆診,有處方藥物但沒輸血。結果7號的覆診未有預約,連於9號頭暈送院,12日病逝。郭志恆(血科醫生)早前作供指,根據指引病人血小板指數低過10時,應輸血以預防出血。5號的指數是15,預期9號會跌破10,故5號時並非必須輸血。但專家持不同意見,他觀察連最後幾次覆診紀錄,發現其血小板指數急劇下降,相信5號晚已跌破10,故5號覆診時便應作預防性輸血,最好入院觀察或翌日覆診。鄘指10的界線只適用於穩定的病人,但連指數急降代表不穩定,指數高於10也應考慮輸血。鄺指雖然醫院漏約7號覆診,但若連9號入院後及時獲輸血和用藥,相信有機會救回性命。[25]
- 2015年10月16日,一名58歲的男病人,周三因為敗血病到醫院留醫,病情轉差,周四轉往深切治療部。醫生為病人插喉,接駁呼吸機協助呼吸,其後護士因為要調整呼吸喉的配件,關上呼吸機重新接駁,但護士忘記重開呼吸機,一分鐘後病人心跳停頓。急救後病人一度恢復意識,但在同日晚上死亡。[26]
- 2015年11月25日,一名孕婦因發燒,晚上到港安醫院求診時,證實發燒,胎兒自下午起已無活動,需轉介至婦產科醫生治療。故當晚近12時,曾先生已陪同太太到瑪嘉烈醫院求診,當時分流護士未察覺發燒,而醫生以超聲波檢查胎兒時,診斷胎兒情況正常,不過由於下午未有胎動,故須留院觀察。22日,曾太入院後11小時仍未有人探熱或處方藥物,最後有醫護人員為她探熱時,發現她高燒達攝氏40度;同日下午,主診醫生在被查問下指,曾太於兩日前已「穿羊水」,胎兒因羊水流失而夭折,亦馬上處方抗生素治療。曾先生曾提議盡快開刀取出死胎,惟另一名醫生指堅持使用引產藥,曾太翌日才排出死胎,但胎盤仍留在體內,醫生為她安排緊急手術取出胎盤,但取出後情況仍然轉壞,直至同年11月24日,診斷出子宮內膜嚴重發炎,須要切除子宮;及後驗出曾太血液含大腸肝菌,須處方抗生素治療。不過,情況未有起色,再做手術後,使用人工肺後無助改善,曾太終在11月25日凌晨不治。[27]
- 2017年1月,21歲準幼兒女教師因胸口痛及氣喘送往瑪嘉烈醫院急症室,當時醫生指病人的維生指數正常,安排少女到內科留院觀察。至同日下午5時許,少女出現昏亂情況及嚴重嘔吐,檢查後發現心臟酵素超出正常指標近50倍。至當日晚上10時健康更一度急轉直下,少女更突然心跳停頓,急救後隨即被轉送往深切治療部接受進一步治療。家屬指出,女兒入院後情況日益嚴重,但醫生延至晚上7時17分才有處方抗生素,並於翌日約凌晨5時許,才為少女注射第一劑抗生素。家屬質疑院方延誤用藥,導致少女失去治療的黃金機會,惟病人短時間內病情惡化,曾四次出現心臟停頓,醫護人員雖為她急救,並安排人工心肺維生儀器,但病人最終不治。[28]
- 2017年4月6日,一名六十多歲男病人早前入住內科病房,他的血型屬於AB+,但今日進行輸血時輸錯了O+血型的血包,病人暫時未有嚴重不良反應,而涉事病人本身毋須輸血,院方稍後會交代詳情。[29]
- 2019年1月12日,一名於該院深切治療部留醫的60歲男病人,被診斷為社區性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壞死性肺炎,於1月3日經深切治療部醫生檢查後,發現有氣胸等,遂處方抗凝血藥,至1月9日,男病人的肝酵素上升,該院內科醫生決定為病人抽取活肝組織化驗,但抽組織卻未有停止注射抗凝血藥。同日晚上8時許,病人出現失血性休克,曾施3次止血手術及程序後,最終於12日凌晨5時左右不治。[30]
- 2021年12月4日,一名57歲女病人因胸口痛和上腹痛,由救護車送院求診。急症室醫生當時為病人安排心電圖及胸腔 X光檢查,並處方硝酸甘油。當晚約8時入住內科病房接受進一步治理。內科病房當值醫生於晚上11時50分曾檢視病人,發現他胃部不適,因而處方胃藥。惟病人情況未有好轉和出現嘔吐,醫生為他處方靜脈注射止嘔藥。然而,到早上六時,醫護人員再次為病人檢查維生指數,發現病人不省人事及心臟停頓,即使進行心肺 復甦並注射強心藥,仍然搶救無效,最終離世。醫院表示歉意,因醫院未有為病人接駁持續心臟監察儀器,及未有即時為病人安排電腦掃描檢查。[31]
交通
交通路線列表 | ||||||||||||||||||||||||||||||||||||||||||||||||||||||||||||||||||||||||||||||||||||||||||
---|---|---|---|---|---|---|---|---|---|---|---|---|---|---|---|---|---|---|---|---|---|---|---|---|---|---|---|---|---|---|---|---|---|---|---|---|---|---|---|---|---|---|---|---|---|---|---|---|---|---|---|---|---|---|---|---|---|---|---|---|---|---|---|---|---|---|---|---|---|---|---|---|---|---|---|---|---|---|---|---|---|---|---|---|---|---|---|---|---|---|
九龍新界巴士 九龍新界巴士
大嶼山或機場巴士
|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