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陸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澳大利亞陸軍(英語:Australian Army),為澳大利亞的陸上武裝部隊。與皇家澳洲海軍、皇家澳大利亚空军構成澳大利亞的國防力量。
澳洲陸軍 | |
---|---|
![]() | |
存在時期 | 1901年3月1日 –至今 |
國家或地區 | ![]() |
效忠於 | 查爾斯三世 |
種類 | 陸軍 |
規模 | 30,235 (Regular) 16,900 (Active Reserve) 12,496 (Standby Reserve) |
直屬 | 澳大利亞軍事 |
參與戰役 | 第二次波耳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韓戰 馬來亞緊急狀態 印尼-馬來西亞對抗 越南戰爭 索馬利亞內戰 1999年東帝汶危機 Regional Assistance Mission to Solomon Islands 阿富汗戰爭 伊拉克戰爭 |
指挥官 | |
國防軍總長 | GEN Angus Campbell |
陸軍總長 | LTGEN Richard Burr |
陸軍副總長 | MAJGEN Anthony Rawlins |
部隊司令部司令 | MAJGEN Greg Bilton |
著名指揮官 | FM William Birdwood, 1st Baron Birdwood GEN Sir John Monash GEN Sir Henry Chauvel GEN Sir Brudenell White FM Sir Thomas Blamey 彼得·科斯格羅夫將軍爵士 |
標識 | |
澳洲陸軍軍旗 | ![]() |
陸軍徽章 | ![]() |
陸軍航空徽章 | ![]() |
历史

澳大利亞陸軍沿襲自英國陸軍。大致可分成兩個時期發展,分別是1901年-1947年,以澳大利亞公民武裝部隊為主,加上限額的少數正規部隊所組成。到了1947年後,民兵與預備役部隊(CMF)的重要性被逐年提高比例的常規步兵部隊所取代。澳大利亞陸軍在過去歷經的戰爭有第二次波耳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時期的韓戰和越戰,以及近期的反恐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等。澳大利亞陸軍也參與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最大的一次是在1999年的東帝汶維和行動;以及2004年、印度洋發生地震的亞齊省,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的人道協助行動。
組織
澳大利亞陸軍有正規軍29,633名、預備部隊20,123名[1]。
編制上,陸軍下轄2個師(Division。可分為指揮師與守備師)、2個旅(brigade。航空旅與勤務支援旅)及一些直屬團、營、連混合勤務支援單位。另外,有一個特種作戰司令部與陸軍師等級相同。

軍階
裝備
EF88 Austeyr
M4A5(僅裝備特種部隊)
HK416(僅裝備特種部隊)
SIG MCX(僅裝備特種部隊)
/
L1A1 SLR(儀仗用途)
HK MP5(僅裝備特種部隊)
9毫米半自動手槍Mk III
F9
HK USP9(僅裝備特種部隊)
格洛克19(僅裝備特種部隊)
- L118 105毫米榴彈砲
- RBS 70便攜式防空飛彈
- M777 155毫米榴彈砲
- OH-58奇奧瓦偵察直升機 - 42架
- CH-47 契努克 - 14架
- 虎式直升机 - 22架(2028年除役[7])
- AH-64阿帕契直升機 - 29架AH-64E阿帕契攻擊直升機[8]
北約直升機工業NH90直升機[9](澳軍所用型號為MRH-90[10]) - 40架(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MT)生產的40架黑鷹直升機,將取代澳洲陸軍現役的法製MRH-90太攀蛇(Taipan)直升機編隊[11])- UH-60黑鹰直升机 - 40架[11]
- EC135 T2+ - 15架
西科斯基S-70直升機(2004年澳大利亚军方表示将采购NH-90以替换其老旧的西科斯基S-70A“黑鹰”[10])- King Air
澳洲多地型迷彩制服(AMCU)
Crye Precision G3作戰服(Multicam樣式;僅裝備特種部隊)
TBAS系列攜板背心
Crye Precision JPC(僅裝備特種部隊)
Crye Precision AVS(僅裝備特種部隊)
Blade-Tech快拔槍套(供Mk III及HK USP9手槍使用)
Safariland快拔槍套(供格洛克19手槍使用)
參見
- 澳洲第一特遣部隊(1st Australian Task Force)
- 澳大利亚国防军
- 特种空勤团(澳大利亚)
參考文獻
延伸閲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