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研究型大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湖南大學 | |||
---|---|---|---|
Hunan University | |||
老校名 | 時務學堂、求實書院、湖南求實大學堂、湖南省城大學堂、湖南高等學堂、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湖南省立湖南大學、湖南工科大學、國立湖南大學、中南土木建築學院、湖南工學院 | ||
校训 | 實事求是 敢為人先 | ||
创办时间 |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 建立嶽麓書院 大清光绪23年(公元1897年) 成立時務學堂 大清光緒29年(公元1903年) 改建湖南高等學堂 中華民國15年(公元1926年) 組建湖南省立湖南大學 | ||
復辦時間 | 1926年 | ||
学校标识码 | 4143010532 | ||
学校类型 | 中央部属高校 综合性大学 | ||
党委书记 | 鄧 衛 | ||
校长 | 段獻忠 | ||
副校长 | 謝 赤 徐國正 李樹濤 蔣健暉 汪衛斌 | ||
教师人數 | 4000(2020年秋季)[1] | ||
学生人數 | 36000(2020年秋季)[1] | ||
本科生人數 | 20000(2020年秋季)[1] | ||
研究生人數 | 15000(2020年秋季)[1] | ||
校址 | 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長沙市 南校區(主校區): 嶽麓區麓山南路麓山門 北校區: 嶽麓區楓林路石家沖 | ||
校區 | 市區 | ||
总面积 | 139.6萬平方米 | ||
代表色 | 湖大红 | ||
隶属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
網站 | www | ||
|
湖南大學(英語:Hunan University,縮寫:HNU),簡稱湖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位於湖南省長沙市,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屬大學。主校區東瀕湘江,西偎嶽麓山,置身嶽麓山—橘子洲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其辦學起源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創建的嶽麓書院,以及清朝光緒23年(公元1897年)創建的時務學堂,光緒29年(公元1903年)合併改建為湖南高等學堂,民國15年(公元1926年)組建湖南省立湖南大學,並於民國26年(公元1937年)升格為國立湖南大學。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一大代表、教育家李達就任校長,校名由毛澤東題寫。[2]现今的湖南大学也是双一流、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湖南大学這塊地方最早可以追溯至东吴宝鼎三年(公元268年)所創立的麓山寺,至今仍保存完好。東晉陶侃也曾於此建杉庵讀書。唐代馬燧在此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璿等二僧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類」的學舍。
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辦學的遺址上,即嶽麓山下的抱黃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於是正式开始办学,當時作為四大书院的其中一間。历经七毁七建,建筑保存至今。
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与原湖南高等学堂(1897年长沙时务学堂成立,1900年改为求实书院,1902年改为湖南大学堂,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合并,在旧址上成立新的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民国改元,教育部颁布《壬子学制》,湖南高等学堂奉令停办,工科学生按志愿送到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同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命迁入。[3]1917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令停办,并入国立武昌师范学校,同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接收了前湖南高师的全部校产和一部分教师。
1912年湖南高等学堂停办之初,湖南都督谭延闿拟就岳麓书院旧址筹办湖南大学,因学款无法筹集而未果。1913年,杨昌济在《湖南教育》杂志上撰文,提出初步设想:将法政学校、医学校等组成湖南大学。1917年5月,杨昌济、杨树达等向湖南省政府呈文,倡议筹办湖南大学。1921年,湖南自治运动兴起,教育界要求教育独立,教育经费独立,要求在《省宪法》中规定设立湖南大学。1922年1月,湖南宣布《省宪法》,第79条载明湖南须设立大学一所。1923年5月,湖南省长赵恒惕明令设立湖南大学筹备委员会,同年冬设立湖南大学临时董事会,并编制湖南大学计划书。1924年春,因湘西战事发生,建校经费未拨。1925年11月6日,省政府决议正式成立湖南大学筹备会。[2]
1926年2月1日,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湖南公立商业专门学校、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合并,省立湖南大学正式宣告成立。自岳麓书院改制,至湖南大学,在书院故址先后办学的各学校不但完整继承了书院的院产,也自觉继承了书院历来优良的办学传统,得到社会各界的公认。[4][5][6][7]不设校长,设委员十人管治。设理、工、法、商四科,各科设学长一人。法科学长李希贤/罗介夫,分设政治系、法律系,系主任分别为阮湘、俞峻,学监分别为王季范、李达。1926年8月,湖南大学改委员制为校长制,首任校长雷铸寰。
1927年4月,湖南省政府下令将湖南大学改名为湖南工科大学,理工两科保留,法商两科并入中山大学,农科恢复为甲种农业学校。5月,马日事变爆发,7月,湖南省政府令湖南中等以上学校一律停办,进行整顿,湖南工科大学师生离校。1928年4月,省政府决定恢复湖南大学,聘任凯南为校长。
1933年至1935年胡庶华任湖南大学校长期间,以经费全部来自湖南省,财力有限,不利学校发展为由,向国民政府教育部申请改省立为国立。教育部派员来校视察,认为湖南大学师资力量较强,图书仪器设备均有一定规模,教学质量且为全国省立大学之冠,具有改为国立的条件。1937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通知湖南大学改为国立,与湖南大学同时改为国立的仅有私立厦门大学。
1938年,日军逼近湖南,省会长沙的机关、学校纷纷搬迁,湖南大学开始筹划西迁事宜。湖南省教育厅曾建议湖南大学西迁溆浦,但考虑到辰溪有火电厂,能源充足,水陆交通方便,学校决定迁往辰溪。4月10日,日军飞机轰炸湖南大学校园,图书馆被炸毁,科学馆亦被炸,该馆的仪器药品设备全部被震毁。第一、第五学生宿舍等中弹倒塌,第一院、第二院、工厂及学生二舍、四舍等处被震毁。[8]9月,湖南大学时任教务长任凯南等赴辰溪筹建。经过考察,选址在辰溪县城对河的陇头脑,开始建造校舍。教务长任凯南作为迁校负责人,采取了他们在日本留学时住过的木板房子的模式,利用辰溪木材多,石块多的优势,就地取材,以石块作房屋基脚,所有办公室、教室、学生宿舍等,都采取鱼磷板的形式,很快房子都在这小山包上盖好开学上课了。[9]10月中旬起,湖南大学师生分批到达辰溪,在龙头垴正式开课。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同年10月,湖南大学迁回长沙岳麓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省立克强学院、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国立师范学院、私立民国大学等校并入湖南大学,组成文艺、社会科学、教育、财经、自然科学、工程、农业等7个学院、25个系,成为当时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大学。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國立湖南大學被撤消。国立湖南大学的各专业系科去向如下:
1953年10月前,从国立湖南大学调出去的各院系师生陆续离校的是:
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增设机械、电机、化工三系,更名为湖南工学院。1959年湖南工学院复名为湖南大学,增设了文、理科,设十二个系,重新确定向文、理、工综合性大学发展。1960年,铁道建筑、桥梁与隧道、铁道运输三个系和部分公共课教研室分离出去成立了长沙铁道学院。1963年上海机械学院(汽车专业)、湘潭电机学院(电机等5专业)、南京汽车制造学校(汽车专业)并入。1964年再度调整为工科大学,但保留了大量理科的教学、科研师资力量,为后来重建理科院系打下了良好基础。[2]
1966年—1971年,学校没有招收新生。1970年招收了两年制机制、电机两专业学生两个试点班学生76人,学生实行“厂来厂去”。1972年开始,学校招收“工农兵”大学生。1975年5月,学校贯彻上级“学朝农、办分校”的精神,筹办了湖南大学邵阳分校和衡阳分校,举办了内燃机、电工等培训班。1978年后,两分校完全交地方政府管理。[2]
1978年后,在保持工科优势的前提下,加强了理科建设,同时大力发展文科,逐渐向综合性大学发展。2000年,湖南财经学院(校址位於現今的北校區)并入,文科力量尤其是经济学科得到增强。2002年湖南省计算机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
湖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现任书记是邓卫教授,校长是段献忠教授。
学校设有25个学院和研究生院,拥有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学科,建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1个部、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大学的土木工程、建筑、工业设计、车辆工程、材料工程、分析化学、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保险精算等专业在国内均有很高的知名度。2014年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亚洲大学排行榜中位列第81位。成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和“智能型新能源汽车”两个项目的核心协同单位。
现有教职工近4000人,其中,专任教师2045人,教授、副教授1428人,院士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千人计划”学者51人,“万人计划”学者20人(含教学名师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及青年学者1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人。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15000余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相关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19年1月)
|
|
民国时期湖南大学的校徽为圆形,中间以湖南地图、岳麓山、湘江、青天白日及地球等图案构成,周边绘当时湖南大学的校训:忠孝廉节、整齐严肃。这也是岳麓书院曾用过的院训。作者王强毅在《校徽释义》中指,“本大学自宋创办岳麓书院以还,历时千载,遗规犹在,朱子所题‘忠孝廉节’,欧阳氏所书‘整齐严肃’,实为本大学历史上之瑰宝。曾经校务会议议决,取为校训,故绘入之,一以循书院之遗制,一以谋发扬我民族固有之精神。”“本大学在沟通东西文化,发扬国学、科学,保持精神文明,注重物力创造,先本后末,渐及全球,故以湖南边界为外延线,线外绘一地球,自内外延,以完成本大学之旨趣。”[36]
现用校徽1986年为纪念岳麓书院诞辰1010周年和湖南大学定名60周年设计而成,设计者为湖南大学83级造型设计学生常沙,指导老师为成涛。校徽以岳麓书院为中心,以岳麓山为背景,寓意湖南大学的源流和校址所在地。中心圆的上方为毛泽东所书的“湖南大学”,下方为湖南大学的英文名称。 正下方的飘带上两组数字“976”、“1926”,分别为岳麓书院诞生的时间和湖南大学正式定名的时间。两侧十四瓣枫叶则代表当时(即1986年)湖南大学设立的14个系。
“ |
实事求是 敢为人先 |
” |
——湖南大学校训 |
湖南大学前身之一的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曾将“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校长宾步程先生撰写的“实事求是”匾至今仍然悬挂在岳麓书院讲堂。1930年代,湖南大学曾经以岳麓书院讲堂中的碑刻“忠孝廉节,整齐严肃”作为校训。现在的校训是在2001年经全校师生大讨论后定下来的。[37]
“实事求是”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此词后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曾寄居于岳麓书院,当时书院内的“实事求是”匾对其产生了影响。[38]“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精髓,而岳麓书院又是湖湘文化的摇篮,将“敢为人先”列为校训,寓意学校对湖湘优秀传统的弘扬,同时也有鼓励师生敢于竞争、学术创新的意思。湖南大学的所在地长沙市,曾经评选过“长沙精神”,最终“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入选。[39]
“ |
博学 睿思 勤勉 致知 |
” |
——湖南大学校风 |
由《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炼而来。博学,即“博于问学”,要求师生在治学上广博、深远,善于在知识的浩海中丰富自己。睿思,即“明于睿思”,要求师生在博学的同时,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深入思考,达到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放性。勤勉,即要求学生“学而不厌”,发扬勤奋刻苦、努力向上的奋发精神。同时,也要求教师要潜心学术、“诲人不倦”,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致知,即“格物致知”,要求师生学以致用,知行统一,达到“明德”、“明理”的目的。
《湖南大學校歌》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湖南大学时期,由三次出任湖大校长的胡庶華作词,再由其邀请在德国留学时期的同学、著名音乐家萧友梅谱曲而成。湖大校歌旋律质朴,气势浑宏,倡导继承传统、取欧美之长,是典型的民国时期学堂歌曲,也是萧友梅为数不多的优秀合唱作品。湖大校歌曾经在1949年后就不再传唱,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埋没,在21世纪重新被学校定为正式的校歌。[40][41][42]
“ |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註 1]。 |
” |
——湖南大学校歌[註 6] |
湖南大学校园依山而建,经历了一个由岳麓山向东慢慢扩展到湘江边的过程。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后,在其原址上成立的各个学校大多仍以原来的书院建筑为校舍。岳麓书院的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构,以黑白色调为主,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书院建筑群。1926年湖南大学正式创立,开始在书院周围兴建新的教学设施。这些民国时期的建筑,大多以红墙绿瓦为基色调,为湖南现存规模最大的民国建筑群,代表作品有一院,二院,大礼堂,老图书馆,科技馆等。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湖南大学校园逐渐向湘江延伸,兴建了一批现代教学建筑,其中有许多是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魏春雨教授的作品,代表作有复临舍,法学院楼,工商管理学院楼等。本世纪湖南大学校园开始往南发展,正在兴建的新校区将把湖南大学校园延伸到渔湾市。
岳麓书院历史上经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现存主要建筑是明清遗构。上世纪以来,经过几次大修,一些毁于战火的建筑得到了重修。岳麓书院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47]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并先后恢复重建设了延宾馆、文昌阁、崇圣祠、明伦堂及包括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张栻、王船山、罗典等的六大专祠建筑原貌,清代书院中的园林和书院八景也全部得到恢复。[48]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书院建筑群。
湖南大学校友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大学的二级学院)在书院内办公。
湖南大学建立之初,以岳麓书院为一院,同时开始在书院周围兴建新的教学建筑,包括二院、科学馆、图书馆、工程馆、大礼堂、办公楼、静一斋、学生一、二、三、四舍等,均为中国近代建筑大师蔡泽奉、柳士英、刘敦桢等设计,其中尤以柳士英的作品为最多。这些建筑外形古朴典雅,有明显的文人建筑气质,强调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特色,尤其是圆形、曲线在这些建筑中的运用,体现了“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设计思想,以致人们称之为“柳氏圆圈”。在长沙市公布的第一批35处近现代保护建筑中,湖南大学就有5处,包括老图书馆、科学馆、大礼堂、工程馆、二院(现物理实验楼)[49];在第二批21处近现代保护建筑中,有七舍、原一舍(现九舍)、胜利斋三处[5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