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疫病菌學名Cryphonectria parasitica)又稱栗枝枯病菌板栗疫病菌,是子囊菌門糞殼菌綱的一種真菌,為感染栗樹等多種樹木的植物病原真菌。本種真菌原產於東亞東南亞,20世紀初作為外來種被引入歐洲北美洲[1],在北美洲東部造成數十億棵栗樹(美洲栗英语Castanea dentata美洲矮生栗英语Castanea pumila等)凋萎,導致嚴重經濟損失與社會影響[2][3];歐洲的菌種則因普遍感染真菌病毒CHV-1英语Hypovirus而毒力較低,較不易造成當地栗樹(歐洲栗)的死亡,造成破壞程度較少[4][5][6]。除栗樹外,栗疫病菌還可感染橡樹红花槭英语Acer rubrum鹿角漆樹山胡桃樹英语Carya ovata溫帶樹種[7]

事实速览 栗疫病菌, 科学分类 ...
栗疫病菌
Thumb
栗疫病菌的感染造成栗樹的樹皮潰爛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真菌界 Fungi
门: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纲: 糞殼菌綱 Sordariomycetes
目: 间座壳目 Diaporthales
科: 隐赤丛壳菌科 Cryphonectriaceae
属: 隐丛赤壳属 Cryphonectria
种:
栗疫病菌 C. parasitica
二名法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Murrill英语William Alphonso Murrill) M.E.Barr英语M.E.Barr (1978)
異名
  • Diaporthe parasitica Murrill (1906)
关闭

傳播歷史

Thumb
被栗疫病菌感染的栗樹

栗疫病菌原產於東亞與東南亞,感染板栗日本栗,這兩種栗樹在與栗疫病菌多年的共演化之下,已對其具有一定抗性[8]。1904年,栗疫病菌隨著日本栗木材的進口而傳入北美洲[9][10],迅速在美國東海岸多處造成感染,一位名叫Herman W. Merkel的林務員首先發現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的栗樹遭到感染。1905年,美國真菌學家威廉·默里尔英语William Murrill分離並發表了本種真菌,將其歸入間座殼屬,命名為Diaporthe parasitica[11]。至1940年左右,美國大多數栗樹都被栗疫病菌感染,約40年內美國逾40億棵栗樹遭到毀滅[12]

1930年代起,麻州等處開始復育栗樹的計畫[13][14]美國栗樹基金會英语The American Chestnut Foundation等組織大規模栽種剩餘、對栗疫病菌具抗性的少數栗樹,期望將栗樹分布恢復到20世紀初的規模[15],並將美洲栗和板栗與日本栗雜交以產生對感染抗性更強的雜交種[16]

感染

栗疫病菌可產生有性的子囊孢子與無性的分生孢子,並隨風或藉雨水傳播,主要感染組織為樹皮內側與形成層[17],可將樹枝與樹幹的樹皮組織殺死,破壞植物的水分與無機鹽運輸而導致其凋萎。但栗疫病菌一般不感染根部,因此許多栗樹上部被感染後根部仍在,但因地上部被反覆感染而無法繼續生長[18]。栗疫病菌在樹皮中形成的菌絲體可越冬,開春時會形成粉孢子器英语Pycnidium子囊殼兩種產孢結構,遇雨時前者會釋出分生孢子,後者會釋出子囊孢子[19][18]。此外孢子也可以風或昆蟲、鳥類等動物散播[19][18]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